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预习
-
风雅宋:松江方塔园品宋韵 行前讲座预习
预习:
1、选择一件你认为能代表宋韵的文物(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和《瑞鹤图》尽量不要选哦,考虑一下,你真的讲得清嘛?),并说明选择这件文物的原因。图片需要发在书院群,课前书院交流后,推举2位同学分享。
2、阅读冯纪忠(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师)的《人与自然》(片段),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时,做一定的圈画,着重阅读第四期宋代部分(其他的浏览即可),宋代园林有什么特点?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你觉得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节选)
冯纪忠(1989年)
历代园林留存下来的东西很少,东鳞西爪,蛛丝马迹,要把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连贯起来,然后才好看出它的发展段落,只靠园林本身是很困难的,不得不借助于其它方面,也还要外加一点自己的想象。主观想象就很可能有错误,希望大家指正。
一般讲中国园林总是从文王说起罢。文王是公元前一千一百年的人,他在灵囿里面造了灵台、挖了灵沼,“与民偕乐”。不大可信。……但是那个时代会出现园林,似乎太早。不过从字面上看,孟子提的“与民偕乐”这个“乐”字,确实跟团林有点联系起来了,也就是说超功利的欣赏、享受、审美是园林的内容。
春秋时人才把自然人化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叫“比德”。在《离骚》当中,自然有时候是很可爱的,但有时候又是很可怕的。有的时候是一副狰狞的面孔,有的时候是一派幻丽的形象。所以春秋战国时北方出现围,南方出现园。可以说那个时候园林开始了。
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的上林苑是很大的直辖区域,里面造了很多官殿群,而最最主要与园林有关的是“一池三山”,它象征仙境,实际上是模拟传说中的日本三岛,那儿住着神仙,长生不老。这个时候中国人从向往昆仑神界,转到向东,向往仙境。“神”是“示”字旁,“仙”是“人”字旁,也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对自然的理解,认识是比较早的,憧憬的极乐世界早已从“示”字到近乎“人”字了。所以我们从这两点来看,一个:“人殉”是尾声了;一个:羡慕的极乐世界已经接近人间了,这才出现园林。这样说是不是说得过去?后来这个仙境在晋时变成花源,真的移到了人间,人人去得了的地方,就看你有没有诚心。极乐世界更加人化了。所以就全世界而言,风景园林中国发展得最早。
……
汉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形容的无非是自然的山峰、水系,丰富的鸟兽虫鱼、花果香 草,“离官别馆,弥山跨谷”,都是罗列,他对水的动态、声貌描写得特别好,大禹治水对中国人生存的关系太深了,所以对水的描写在汉赋里头已经很细腻。班固的《西都赋》里说到,上林里面一个最大的官叫建章官,宫后有太液池,池中有三岛。可见得这“一池三山”也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有的,是他日常最接近的地方。他最贴心、最欣赏的是什么呢?是仙境。
三国时战乱不断,象那样大的苑已经不大可能。曹操在邺遗了金凤、冰井、铜雀三台,其实是把城墙扩大面成,上头造房子,到了城里,不在城外了。我看曹操苦哇,连游赏的时候都要“在城楼上观山景”里有池外有堑,防卫意识强烈。
以上可以称为初期。佛教在汉明帝时已经传入中国,可是兴盛在六朝。那个时候的帝王、官宦、富豪多舍官殿、府邸作为寺庙。主要的园池也有三山,例如玄武湖。规模小些的可能已经是缩景了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因为民族矛盾、融合,儒、道、佛交汇,全国分裂,战乱不已。所以文士通隐、退隐,出现了田园式住宅或庄园。大的氏族像谢灵运在浙江一带占了不少山林,留下很多诗文描写风景和山居情景。另一例是陶渊明。可是两者有所不同,一是大民族的寄情山水,一是文人的退隐。北方当时有大量石窟,北朝一度灭佛时佛教南移,过了长江,发展很快。总之,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是建筑散开到风景里面来了。象征、缩景渐退,认识自然进了一步,欣赏山水开始。
……
南朝梁有个名园在南京。叫华林园。梁帝萧绎画论《山水松石格》里面讲到:“设奇巧之体势,写山水之纵横,素平连隅,山脉溅淘,首尾相映,项腹相迎”已经说到山脉,说到体势,说到山与水、远与近、高与下,很多风最基本点都说到了。他比王维要早一百五十年,可是,即使在王维之后,从画的格讲起来,山水画只是排在第三。第一是人物,二是禽兽,第三才排到山水,第四是楼阁,即建筑师的界画。讲山水画老早在六朝已经是主要的画类,是不对的。唐吴道子还是拿他的人物作为代表作的。隋展子虔的《游春图》虽然宋徽宗在上面题了“真迹”,行家们还有争议。确实拿这幅面和其后的一些画比,似乎过于成熟了。由此可以估计萧绎讲的“势”字与我们后来理解的恐怕不相同。当然,什么事情都有超时代的因子,象《水经注》在当时可以说是超时代的。
以上是风景园林的第二期前半叶。嗣后有大量的城市名园出现。唐时,庙,特别是城市里面的,已经有了公园的性质,限时问地,或在某个节日向群众开放了。郊游是到庙里去,庙有园,庙即园。庙在风景之中了。
到中唐,佛寺进到山里,逐渐上山。进山上山,也许是交通有条件,是比较安定,另外是康诚信徒多了,肯走大段的路去朝山拜庙。王维的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还不是上山,是入山,灵隐、天童、玉皇那样。这个时候的山水画,还是勾勒多,法少。勾勒似乎还是从衣褶来的。山水的特点不多。所以当时谈画最出名的两句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至于山水味,还不很浓。顾恺之生于四世纪中期,比萧绎大约早两百年,他留下的《洛神赋图》山水配景还很幼稚。石头没力,软绵绵的,树叶好象都是对称的,枝、叶、根也不成比例。和近代的巧极之拙不同。我们现在欣赏它的装饰味,欣赏它的拙,是受它折射出来的诚与真的感染吧。宗炳比顾只晚出三十年,他论山水,提出了“畅神”二字,而且他已不满足于写生,当然论点还比较浅薄,只是提出“畅神”非常难得。萧绎时代画也好,园林也好,什么也没有留下来。隋展子虔的画真伪难辨,王维时代也没留下一些山水画,我们不过有一点概念罢了。晚唐张彦远的评论应该可信,他说:唐初的画,树、石还很不成熟。他本朝前后不过几百年,他这样评,靠得住。从李昭道《春山行旅图》(台湾藏)来看,“云霞缥缈,岩壑育然”,确似仙境。想来吴道子、二李等的庙堂壁画多写的象仙境,是符合山水画的发展规律的。所以说以画来论园林还是很困难的。但是有诗有文。王维辋川别业、李德裕平泉山庄、白居易草堂,都有记录、描写。可以说,这时跟刚才第二期前半叶不同。那时是建筑散布在风景中,而这时是镶嵌在自然之中,已经是自散布在风景中,而这时是镶嵌在自然之中,已经是自觉、逻辑、审美地进行布局了。所以可以说这村出现了风景建筑。
从文学来看,无论是王维的诗,还是柳宗元的记已经从寄情发展到移情。什么叫寄情?就是政治上失意,感情寄托在山水上,很勉强,所以谢灵运最后还是按捺不住,以致丢了卿卿性命。陶潜不同,是退隐,而谢是遁隐,所以说王维、柳宗元的文字是从谢那儿脱胎来的,我不同意,因为谢满肚皮是权势。柳宗元说:“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情景交融是最高的境界,现在叫做“主客体观照”,以前叫做“物我两忘”。柳的八记有些更是超时代的。这是第二期后半叶。从这些可以想象得到当时园林和风景建筑的情况。
第三期呢?估计在中唐之后,已经逐渐进入探索山水之理的阶段。唐末、五代初荆浩画论提出“六要”。“六要”跟南北朝谢赫的“六法”不是一回事,“六法指的是画人物,而“六要”指的是画山水,总结的是山水之理。他提出山水的“象”和“气”,标志着山水之理到这时已经达到相当深度。但是他还是没有提到一个字,就是萧绎提的“势”字。所以估计萧说的“势”字不过是体态的意思罢了。这个时代画家辈出,荆、关、董、巨、李成、范宽、郭忠恕等,他们画的大多是大挂轴,挂轴主要讲宾主,主峰、宾峰,互相怎么呼应,怎么配置树、配置水、配置亭台楼阁、人物等等,所以重在布局。皴法到这个时候已经完备,各种石头、各种山的质地、形态,林木的枝叶形态,都有人研究过,都把它提炼了。
荆浩一个半世纪以后有郭熙画论《林泉高致》。他说:山水的云气、烟岚四时不同,春夏秋冬都不同,远看近看不同,正面、背面、侧面不同,早晚不同,阴晴不同,形状意态万变。画山水中人的意态也随四时而不同,春天欣欣、夏天坦坦、秋天肃肃、冬天寂寂。人看到东西反应到行为也是不同的。看风景,或思行、或思望、或思居、或思游。他才提出了“气势”这个“势”字很重要,有了它,才引伸到山有脉络至于水有脉络,很早中国就认识。以这个“势”字为标志,客体山水之理就完备了。有势、动态,才有神。当然我们这时还不能把它和园联系起来看,例如当时的文人园象独乐园虽然已经没有了,但是日本园林受独乐园的影响深刻,看来独乐园跟这个“势”字还不足以联系到一起。
以上可以称为第三期。北宋末,“势”字才成画理里面的势,不只是客体的势了。这个时候画从写实到了印象《梦溪笔谈》里面评论董源的山水说近看都是些点点戳截看不出东西来,一远看原来什么都出来了,可见已有点彩派的味道。如果认为董源不够,那么二米,大米、小米墨都是点子,那就完全是印象派了,绝不亚于其奈,而且更印象。为什么?不用色彩,只用黑白,下了过滤的功夫。
山水画还从大轴发展到长卷。在此之前早就有长卷人物,如唐周昉、张莹的画。中文是竖写的,长篇大论要横展着读,连续的、动态的,骆宾王的檄文武则天读得心潮跌荡起伏。西文要竖展着读。也许这就是长卷画独独在中国早已发展的原因吧。北宋长卷风景我们常提的是《清明上河图》,其实它的重要性并不及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王的这卷图一气呵成,山势连贯。《千里江山图》高不到六十厘米,长近十二米,真有气势。这个王希孟年纪很小,只留下这一长卷。他是徽宗的学生。园林只有到这个时候,画已经到了这个程度,还要碰上宋徽宗,才出来一个民岳。没有艮岳那么大的规模,怎么表现势?那幅画是十二米长,要表现势要一定的长度,园林表现势,不要一定的广度吗?所以独乐园等描写不出势来。秦汉上林苑的时代没有能力表现势,那时势表现在万里长城、南北东西驰道,不表现在园林。所以民岳是划时代的巨作,讲它划时代是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而且高质量。至于后来把民岳的石头搬到别的地方,重新垒起来,就肯定差太多了,真是历史悲剧。有了展岳以后才谈得上小中见大。大还没有,大中见势还没有,怎么小中见大?小中见大必定是先有大,又下了一番更深的功夫,然后才能够小。
经过了唐宋到这时,已经把山水之理穷尽了,研究透彻了,可是始终没有程式化。为什么?因为在穷理的同时又有苏东坡、米带,这些人代表那个时代的思潮。苏东坡论柳宗元的诗,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这里找一首柳诗来看看:“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他跟一位高僧一块儿在广西海边游览,他描写的确实是西南的山势。他很想发挥才智,干一番事业。故乡是指都城。写下这首诗,准备让人带回给洛阳的亲朋好友。因为是和和尚一块儿,所以借用佛语,化作千百万个柳宗元,一下子散到峰群上头,何等情感!何等奇想!而且韵味隽永,“散”字用得非常有力。里头我们也可以学到点东西,建筑也要有奇趣,但要合道,不合道的话,那就流于低级趣味、过眼云烟。建筑无非要合乎具体时空、特定需要和载体规律。米芾是个怪人。一次他在宫里写成一幅字,自己很得意,大喊:“一扫二王恶笔,照耀皇宋万古”。照耀皇宋万古可不对了,这就是说宋朝他第一了。宋徽宗就在屏风后头,毕竟是个艺术家,笑了,一看,连称好,顺手把砚台赏给他作纪念,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怀里揣,一身是墨也没感觉。这也是反常,他反的是当时书法界崇拜的偶象二王。米颠喜欢--块石头,每次出门要给这块石头作个揖。
南宋时,“势”又发展了。有马远、夏书画一角、半边山水,是从小的推想到大的,从画里推想到画外这也是一种“势”。南宋严羽论诗也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里提到北宋已经普遍欣赏石头,还提到有一堆铁看上去有点象狮子,又有点象别的东西。后来就有人注解:这块铁大概是武则天时铸狮子没成功剩下来的。我估计不是,而是废铁。可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联系不上。能欣赏石头的玉玲珑,为什么就不能欣赏度铁?不是每块废铁,是有选择的废铁,那时居然欣赏。不管怎么样,反映一点,就是那时的石头主要还是作为雕塑来欣赏的。这是第四期。只有到了元明清叠石才成为塑造空间的重要手段。加上墙体的运用,使得小中见大成为可能。当然,小中见大还有个联想的意义。元明清是第五期。画家元初有赵松雪,后来又有黄大痴、倪云林、王蒙,都还有画留下来。这个时代书、画、印合为一气了。为什么?难道印章提高了?难道画退化了?不能同意那种每况愈下说。主要是因为单独画、单独字、单独诗,意犹未速,话没说完是有难言之隐,所以出之于含蓄,但又心有不甘,所以用其它来补充、提示,便于别人再创造,绝不是出于什么构图等原因。这在园林表现得最充分。例如狮子林罢,是维则和尚造的,有倪云林等人参加意见。当然现在的狮子林已经不全是那时的了,不过,估计大致差不太多。说狮子林写的是逸气,看来不如说是写的胸中块磊,还夹杂着一些无可奈何的情绪。
含蓄的另一面是酣畅,这也是风景园林不能遗漏的一个面。所以到了明时,写“势”又进发了一次。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十三陵。跟十三陵的气魄、气势比,后来的圆明圆也好,避暑山庄也好,差了一大段。更不用说颐和园了,颐和园主体山景拼拼凑,龙王庙杂七杂八,大石桥比重失调,谐趣园更是画虎不成。
这个时代有本书了不起,《徐霞客游记》是科学也是艺术。无论是画还是文,园林也不例外,在这个时期主要是用作抒发灵性,表现情趣,欣赏艺术美、自然美,是超越客体的自由意志之境⑧。正如郑板桥说八大:“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明王世贞则欣赏似是而非,袁宏道欣赏动态,李日华欣赏层次。清叶燮论诗已经提到主客体,他说:“天地景物之无尽,耳目心思之无穷”。他把客体分为“理、事、情”把主体分为“才、识、胆、力”。称之为“三合四衡”。当然在他之前唐已有人论画时提到“神迈识高,情超心慧”但没有把主客体结合在一块来讲。清郑绩谈画时把品格取韵分为:简古、奇幻、韶秀、苍老、淋漓、雄厚、清逸、味外味。清金圣叹提到:“人看花,花看人。人看花,人到花中去。花看人,花到人里来”。这是主客体互动。
以上是第五个时期。这个时期我们幸有实物,但是园林的可塑性太大了,易主每变,妙笔、败笔、谁属、何时,都是费周折的。现在我们把这五个时期连在一起来看看(表1)。
这五个时期我把它概括为形、情、理、神、意五个层面。从客到主,从粗到细,从浅到深,从抽象到具体。这里要解释几点。第一,这五个字讲的是着重点,不等于说后面没有前面的。比如说,重理的时候已经有了“情”的底子。第二,为什么说到了元明清
才是写意呢?前面几个阶段就没有主体的“意”吗?有的,但是,真正称得上写主体之“意”只有在形神兼备、情理并茂之后。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词汇,熟练于遭词造句,这时才能真正写意。第三,那么前面是否一定没有后面的呢?比如说“情”的第二阶段就没有“理”吗?有的,但极其粗浅幼稚。但是也有超时代的情况,比方说,难道不能说萧绎提到“势”的时候没有一点朦朦胧胧的意识吗?有的,但时代不到。因此到很后,“势”才真正提出来,而且得以发挥。难道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这样的细腻不能说是在写“神”吗?可是在园林上还不可能。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在发生以前早就出现过若干因子是完全可能的。比如二米的米点之笔在敦煌的民间艺术中已有了雏型。第四,这样的分期似乎不够明确。每期之间有搭头。我看搭得还不大够。因为引证的不是诗就是文,就是画。各种艺术载体不同,有它自身的规律。因此几样东西放在一起来断代不大可能。这里,很同意Ernst Casirer的《人论》中的观点。我们不能把艺术的东西根据政治来断代。比如说唐的诗文书画和宋的诗文节画,文可能断在晚唐,诗可能断到五代,画可能断到南宋。所以载体不同,结构不同,不能“一一对仗”。 -
预习:
1、选择一件你认为能代表宋韵的文物(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和《瑞鹤图》尽量不要选哦,考虑一下,你真的讲得清嘛?),并说明选择这件文物的原因。图片需要发在书院群,课前书院交流后,推举2位同学分享。
汝窑青釉玉壶春瓶。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以官窑、哥窑、汝窑、钧窑、定窑闻名,我认为其中最突出的是汝窑(并且也很常见),带给人独特的美感;而“青釉”颜色清新,也表现出宋代艺术淡雅的特色;“玉壶春瓶”也是宋代较著名的用具之一,具有流线型的美感。所以我认为这件文物可以代表宋韵。2、阅读冯纪忠(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师)的《人与自然》(片段),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时,做一定的圈画,着重阅读第四期宋代部分(其他的浏览即可),宋代园林有什么特点?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你觉得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宋代园林的特点是追求“神”方面的表现,反映自然,突出自然给予人的情趣与人在自然中获得的真理,是主客体过渡的阶段,并且在山水的排布和点缀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和追求。如果要体现“宋代精神”,我认为园林不能仅仅是花红柳绿的景色(而且宋代园林我认为也不应该是花红柳绿的,主体颜色应该单调但是富有神韵),要在园林主体部分(例如亭台楼阁或者是山水)的基础上适当点缀一些淡雅的装饰(但是点缀不能过多,不能反客为主)。 -
1、选择一件你认为能代表宋韵的文物(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和《瑞鹤图》尽量不要选哦,考虑一下,你真的讲得清嘛?),并说明选择这件文物的原因。图片需要发在书院群,课前书院交流后,推举2位同学分享。
我选择北宋沙埠窑青瓷香炉。北宋沙埠窑青瓷香炉展现了宋代瓷器制作的高超技艺,釉色优美,体现了宋代瓷器典雅含蓄的特点。沙埠窑青瓷香炉出土于黄岩灵石寺塔,这座塔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这也让这个香炉和佛教联系在了一起。然后我查询资料发现这个香炉的功能是盛放佛家舍利。这个香炉代表的不仅是当时的制瓷水平,也能代表当时佛教盛行的社会状况。
2、阅读冯纪忠(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师)的《人与自然》(片段),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时,做一定的圈画,着重阅读第四期宋代部分(其他的浏览即可),宋代园林有什么特点?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你觉得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宋代园林给我的感觉是和文人联系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宋代的园林景色经常会引起文人墨客的灵感然后创造出一系列的诗词歌赋。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我觉得就可以从诗词和画作这一方面中入手。 -
1、选择一件你认为能代表宋韵的文物(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和《瑞鹤图》尽量不要选哦,考虑一下,你真的讲得清嘛?),并说明选择这件文物的原因。图片需要发在书院群,课前书院交流后,推举2位同学分享。
我选择的文物是镂空双龙纹霞帔坠,我选择这件文物是因为这件文物这件物品上面的双龙纹均为镂空,采用了焊接,压模等工艺,中间微鼓,两边扁平,十分精美。挂于妇女的霞帔的低部,不仅造型十分的精美,而且还十分实用,展现了宋朝当时的高超的雕刻技术和工匠们的努力的结晶。
2、阅读冯纪忠(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师)的《人与自然》(片段),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时,做一定的圈画,着重阅读第四期宋代部分(其他的浏览即可),宋代园林有什么特点?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你觉得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宋代的园林的特点:气势宏伟,十分宽广;有很多石头“雕塑”;把山水搬进了庭院。宋代精神可以表现在十分细致的雕刻,十分庞大的庭院和栩栩如生的塑像。 -
风雅宋:松江方塔园品宋韵 行前讲座预习
预习:
1、选择一件你认为能代表宋韵的文物(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和《瑞鹤图》尽量不要选哦,考虑一下,你真的讲得清嘛?),并说明选择这件文物的原因。图片需要发在书院群,课前书院交流后,推举2位同学分享。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宋,高4厘米,口径18.5厘米,足距16.9厘米。
承盘直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个蹄形足。里外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的支烧钉痕。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匠师以隶书镌刻于器物外底。诗曰:
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
句末署“乾隆戊戌夏御题”。“乾隆戊戌”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
此器造型属传世孤品,弥足珍贵。它以往曾被称作“三足洗”或“三足盘”,但从出土汉代铜三足樽均与三足承盘配套使用看,此器亦应与汝窑三足樽配套使用。
瓷器想必是最能代表中国的器具了,中国的名称“China”中“C”小写的“china”意思便是瓷器,在中国古代三条丝绸之路“海洋,草原,陆地”中,瓷器都占据了重要的比例,罗马人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金子,从阿拉伯人手中购买来自中国的瓷器,茶叶和丝绸。而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的巅峰,在瓷器上的造诣也颇深,这件文物便是来自北宋五大官窑中的“汝窑”的作品,而且还是世界上唯二的两件樽承盘(另一件位于大英博物馆),更是能体现宋代的风格。2、阅读冯纪忠(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师)的《人与自然》(片段),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时,做一定的圈画,着重阅读第四期宋代部分(其他的浏览即可),宋代园林有什么特点?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你觉得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宋代园林设计追求营造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将画中的景色搬到园林中。宋代园林景物体积不大,数量不多,但错落有致,讲究“显大景,藏小景”“小园显景,大园藏景”。园林内部以植物为主,选址重视因山就水,“借景”,使得园内外两相结合浑然一体。
如果要体现宋代精神,可以借鉴宋代园林的简约风格,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利用自然元素如山石、水体、花草等,使园林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借鉴宋代文人园林的设计手法,将诗画情趣融入景观设计中,通过景物题署等方式表达深远意境,使园林成为一种艺术化的空间。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可以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和层次变化,营造出疏朗开阔的视觉效果,同时保持整体的雅致和天然。同时不能显露出所有的景观,要让游人自己去探索。 -
预习:
1、选择一件你认为能代表宋韵的文物(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和《瑞鹤图》尽量不要选哦,考虑一下,你真的讲得清嘛?),并说明选择这件文物的原因。图片需要发在书院群,课前书院交流后,推举2位同学分享。
我选的是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我认为他非常的精美,他身上的虽然有很多线条,但是线型长短不一,没有硬挺的直线,也没有棱角分明的折线,还没有大弧度的曲线。
2、阅读冯纪忠(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师)的《人与自然》(片段),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时,做一定的圈画,着重阅读第四期宋代部分(其他的浏览即可),宋代园林有什么特点?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你觉得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宋朝的园林像是把山水给缩小融入了进去,更增添了一份文化气息,许多文人墨客都有留下关于园林的诗词,这也是我们了解宋代园林的一个重要方式。 -
1、选择一件你认为能代表宋韵的文物(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和《瑞鹤图》尽量不要选哦,考虑一下,你真的讲得清嘛?),并说明选择这件文物的原因。图片需要发在书院群,课前书院交流后,推举2位同学分享。
汝窑河洛图纹葵口洗。这件作品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著称,呈圆形,葵口设计,边缘略为翘起,形似向日葵的花瓣,整体线条流畅,比例协调。洗身以河洛图纹为主题,图案精致,线条流畅,寓意深远。河洛图纹源于中国古代的河图洛书。汝窑瓷器以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而闻名于世。汝窑瓷器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风尚,也体现了宋代瓷器工艺的制作水平和艺术成就。
2、阅读冯纪忠(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师)的《人与自然》(片段),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时,做一定的圈画,着重阅读第四期宋代部分(其他的浏览即可),宋代园林有什么特点?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你觉得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有“势”,大概意思就是广度要大,还有就是“从写实到了印象”。首先,如文章所说,要将每一个小的景观联合成一个大的景观,“远看什么都看出来了”,并且要有广度,体量够大,体现其“势” -
1、 选择一件你认为能代表宋韵的文物(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和《瑞鹤图》尽量不要选哦,考虑一下,你真的讲得清嘛?),并说明选择这件文物的原因。图片需要发在书院群,课前书院交流后,推举2位同学分享。
这是南宋时期的饰品,由考古团队在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出水。这件饰品有一条金链,三个流苏坠饰。两边是石榴型,中间是平面桃型挂饰,有着较为明显的辽地风格。据资料记载,南海一号是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古沉船,它是一艘远洋贸易船,船上载满各种文物,这体现了南宋海外贸易的发达和范围的广阔。国家重视发展海外贸易,海陆迅速发展。通过金项链等饰品,让我感受到南宋不但有着浓厚的文化历史,还有着繁荣商业和独特韵味。2、 阅读冯纪忠(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师)的《人与自然》(片段),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时,做一定的圈画,着重阅读第四期宋代部分(其他的浏览即可),宋代园林有什么特点?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你觉得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宋代园林的特点是多用叠石,用石头作为景物,山水交融,注重“势”。如果要体现”宋代精神”,可以对石头进行雕刻,融入山水,将各种小景观结合成大景观。 -
预习:
1、 选择一件你认为能代表宋韵的文物(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和《瑞鹤图》尽量不要选哦,考虑一下,你真的讲得清嘛?),并说明选择这件文物的原因。图片需要发在书院群,课前书院交流后,推举2位同学分享。
天青釉汝窑长颈瓶。我觉得宋代在我的大脑里很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瓷器。我选择这个汝窑的瓷器是因为我觉得这个瓷器的颜色很好看,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2、 阅读冯纪忠(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师)的《人与自然》(片段),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时,做一定的圈画,着重阅读第四期宋代部分(其他的浏览即可),宋代园林有什么特点?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你觉得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我觉得宋代园林有讲究神或者有点印象派的意思,而且园林的景观更多的可能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因为书中说这个宋代把势融入进了山水里。我觉得可以从景观的设置入手,可能不需要很多幅画面,只需要几个能展现设计目的的大构图就可以了 -
风雅宋:松江方塔园品宋韵 行前讲座预习
预习:
1、选择一件你认为能代表宋韵的文物(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和《瑞鹤图》尽量不要选哦,考虑一下,你真的讲得清嘛?),并说明选择这件文物的原因。图片需要发在书院群,课前书院交流后,推举2位同学分享。
苏轼《潇湘竹石图》“墨竹,是一种唐末五代就开始流行的画法,是文人疏解被压抑的本性的最佳载体。”(摘自《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我认为,这幅墨竹画对于“风”的表现最令我动容。画中竹叶的轻微颤动,给这幅古朴的画注入了一丝轻快的跳脱。正如书中所说“他试图从风的压力中,寻找竹的活跃与妖娆。”我选择它来代表宋韵,不仅是因其为苏东坡所作,(在黄州所作,集苏东坡最钟爱的笔墨纸和植物于一幅画中),更是其对风和竹等意向的诠释,给人以宋韵之风流转至今的穿透感。
2、阅读冯纪忠(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师)的《人与自然》(片段),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时,做一定的圈画,着重阅读第四期宋代部分(其他的浏览即可),宋代园林有什么特点?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你觉得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渐渐注重石雕雕塑,有种近看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但远看则将所有特色都显现出来的感觉。北宋的“势”不再局限于客体,而是在画理中。有种随视角变化而时刻变化的动态美感。针对以上宋代园林的特点,研究园林中的宋代精神,可以从对石雕的运用与对山水之势的表现切入。 -
1、 选择一件你认为能代表宋韵的文物(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和《瑞鹤图》尽量不要选哦,考虑一下,你真的讲得清嘛?),并说明选择这件文物的原因。图片需要发在书院群,课前书院交流后,推举2位同学分享。
“盏托”的命名强调了承托的器物是盏,而不是碗、杯等,这说明了器物的功用,主要是用来饮茶而非喝酒时所用的托具。他强调了宋代的茶文化,演变到中国的茶文化,所以很能代表宋韵。
2、阅读冯纪忠(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师)的《人与自然》(片段),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时,做一定的圈画,着重阅读第四期宋代部分(其他的浏览即可),宋代园林有什么特点?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你觉得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宋代园林注重“势”,将山水融入园林。如果要体现宋代精神,可以从山水的“势”入手 -
1、选择一件你认为能代表宋韵的文物(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和《瑞鹤图》尽量不要选哦,考虑一下,你真的讲得清嘛?),并说明选择这件文物的原因。图片需要发在书院群,课前书院交流后,推举2位同学分享。
银鎏金水仙花台展,一个是手工艺的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点,另一个是体现了宋代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对于美的追求
2、阅读冯纪忠(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师)的《人与自然》(片段),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时,做一定的圈画,着重阅读第四期宋代部分(其他的浏览即可),宋代园林有什么特点?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你觉得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在山水之理的方面已经到了一个顶点,开始使用石头等元素,并且追求一种诗情画意和静谧的氛围;可以多用一点空间的重叠 -
1、选择一件你认为能代表宋韵的文物(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和《瑞鹤图》尽量不要选哦,考虑一下,你真的讲得清嘛?),并说明选择这件文物的原因。图片需要发在书院群,课前书院交流后,推举2位同学分享。
开封铁塔。开封是宋代的首府,可以很好地代表宋代的文韵和文化,开封铁塔从11世纪至今经历战火、天灾等灾难仍然屹立不倒,这一点十分罕见,是中国最高大、历史最悠久的琉璃砖塔,塔身有飞天,降龙等图案。 2、阅读冯纪忠(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师)的《人与自然》(片段),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时,做一定的圈画,着重阅读第四期宋代部分(其他的浏览即可),宋代园林有什么特点?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你觉得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北宋开始普遍欣赏石头,我猜测园林中假山等石头类等景物会变得更加密集。有石头类的雕塑,园林中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假山类的石头,还可以有各类的石头雕塑等作品。可以提现宋代精神。 -
Q1: 选择一件你认为能代表宋韵的文物(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和《瑞鹤图》尽量不要选哦,考虑一下,你真的讲得清嘛?),并说明选择这件文物的原因。图片需要发在书院群,课前书院交流后,推举2位同学分享。
Q1:我选择的文物是北宋的“漆金彩绘木观音菩萨像”,选择这一文物主要为 在暑假的时候讲坛就开展过唐宋书院行走,我正好被分到唐宋雕塑组。然后在上博的行走中,最受我震撼的雕塑就莫过于是这尊佛像了。这尊佛像第一眼给人一种精致感,但细看却会发现 佛像的坐姿与穿衣并没有我们人类所认为的典雅,这与展板中所提到的 宋代雕塑多为世俗化有些丝关联。在暑假行走时我们有讨论到宋代与唐代雕塑的区别,并加以推测宋代雕塑是否因唐代雕塑的繁盛而转为对于世俗的角度来艺术创作。如果顺着这一点就可以推测,或许宋代的艺术以及诗文创作是否会更加贴近一些生活趣味与世俗感觉?
(从书院内同学们发的诸多瓷器来看,其实我一开始也是把挑选文物直接缩小为瓷器类的,但后来经过思考,发现雕塑等其他艺术物品其实也是在宋韵文物范围之内的,所以我毫不犹豫的选了以前行走内见到过的宋代雕塑,也就是这尊)Q2:阅读冯纪忠(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师)的《人与自然》(片段),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时,做一定的圈画,着重阅读第四期宋代部分(其他的浏览即可),宋代园林有什么特点?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你觉得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A2:选文描写了各代的山水与园林,北宋末的园林主要为“势”,原句为“北宋末,‘势’字才成画理里面的势,不只是客体的势了”,这句对我来说其实挺难懂的,这里画理里的势与客体的势指的是什么,我还不是很清楚… -
预习:
1、选择一件你认为能代表宋韵的文物(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和《瑞鹤图》尽量不要选哦,考虑一下,你真的讲得清嘛?),并说明选择这件文物的原因。图片需要发在书院群,课前书院交流后,推举2位同学分享。
文物名称:南宋摩羯双耳金杯和银察金双龙纹承盘
出土时间及地点:2009年白云街道杨大金交椅山宋墓
收藏地点:东阳市博物馆
“承盘的盘心上有戏珠的双龙,盘面上还有两条栩栩如生的游龙,富有立体的视觉效果。”
我选择这件文物的原因是:这幅盘盏上金杯的双耳吸引了我,他用的是传统的摩羯纹,而摩羯纹是随着佛经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我觉得这既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审美观念以及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同时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印证。我认为它是能够代表宋韵的文物。2、阅读冯纪忠(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师)的《人与自然》(片段),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时,做一定的圈画,着重阅读第四期宋代部分(其他的浏览即可),宋代园林有什么特点?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你觉得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宋代园林讲究“势”,且不局限于客体,而是融于画理,有一定的广度且合道。
要在宋代园林中体现宋代精神可以将宋代画作中表现的石雕、石刻等运用在现实中,再加上墙体运用,还要富有诗意且留给赏景之人想象的空间,让“小中见大”成为可能。 -
1、选择一件你认为能代表宋韵的文物(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和《瑞鹤图》尽量不要选哦,考虑一下,你真的讲得清嘛?),并说明选择这件文物的原因。图片需要发在书院群,课前书院交流后,推举2位同学分享。
我选择的是宋钧窑玫瑰紫窑变瓷碗它的碗口微敛、深腹、纯厚坚密,能听到清脆悦耳的声音。它是青灰色釉,由于发生窑变,外壁为玫瑰紫色像晚霞,碗口处有一大片玫瑰紫斑像玫瑰,是宋代钧瓷窑变技艺的典型代表。
2、阅读冯纪忠(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师)的《人与自然》(片段),文章有一定的难度,读时,做一定的圈画,着重阅读第四期宋代部分(其他的浏览即可),宋代园林有什么特点?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
文中提到:李格非《洛阳名园记》里提到北宋已经普遍欣赏石头,还提到有一堆铁看上去有点象狮子,又有点象别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可以在园林中,对石头进行一些设计,做出一些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