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
皮肤
  • Light
  • Cerulean
  • Cosmo
  • Flatly
  • Journal
  • Litera
  • Lumen
  • Lux
  • Materia
  • Minty
  • Morph
  • Pulse
  • Sandstone
  • Simplex
  • Sketchy
  • Spacelab
  • United
  • Yeti
  • Zephyr
  • Dark
  • Cyborg
  • Darkly
  • Quartz
  • Slate
  • Solar
  • Superhero
  • Vapor

  • 默认(Cerulean)
  • 不使用皮肤
折叠

我的精神家园

  1. 主页
  2. 文化行走
  3. 11月1日 湖州赵孟頫行走行前讲座预习

11月1日 湖州赵孟頫行走行前讲座预习

已定时 已固定 已锁定 已移动 文化行走
40 帖子 40 发布者 113 浏览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此主题已被删除。只有拥有主题管理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
  • 王 离线
    王 离线
    王伟龙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4

    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
    ——湖州文脉与赵孟頫的仕隐抉择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在林景熙的“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句诗化用了陆游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了他对南宋灭亡的悲伤,矛盾以及无奈,而钱选的“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这体现了他对画画的极度痴迷以及对朝代更迭的轻视。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赵孟頫《初至都下即事》中的“海上春深柳色浓,蓬莱宫阙五云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体现了赵孟頫初次应召赴大都时的欣喜之情,高兴的都要做梦了,说明世,他对在元朝当官还有一定的希望,而《罪出》中的“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等句体现了他当官后受到的束缚与无奈,这两首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他内心的纠结。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画面中央一块巨大的太湖石好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鹊华秋色图》中左侧是华不注山,右侧是鹊山,两山遥相呼应,中间是开阔的平原、蜿蜒的河流以及散落的村落和渔舟。这种布局使得整幅画面既开阔又不失层次感,营造出了一种宁静的氛围。《秀石疏林图》画如其名,画面中央有一块巨大的太湖石,营造出了一种清幽的氛围,体现了赵孟頫心中的孤独。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许 离线
      许 离线
      许高宁02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5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里的九州同是南宋被元朝统一的结局,陆游的期待落空,这样更加反映出了作者内心对亡国的绝望,也能体现作者仍忠于南宋朝廷 东风渐绿西湖柳,燕已还,人未南归。作者心中仍挂念着北方中原的宋朝遗民,不愿意效力蒙元,这些文人终于宋朝不愿为官值得敬畏,但迫于生计出任元朝官职也是人之常情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云天一梦同,他第一次应召做官让人感觉还是非常高兴的,至少改变了他落魄江湖的命运。“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写于被罢职之后,说明他一开始做官还是想有一番成就的,但是始终不被元帝信任,自己在他看来只不过想小草一样微不足道,也说明他始终在做官与否的问题上来会纠结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太湖石赞相比于秋兴八首明显的字迹更加豪放潇洒 ,《自写小像》画面中他穿着素衣而非官服站在树林中,这时他已经成为江南文坛领袖,让人有低调,回避政治的感觉,也表现了他在归隐和为官之间的徘徊纠结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段 离线
        段 离线
        段明泽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6

        预习问题1: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林锦熙的书陆放翁诗卷后中的“”诗墨淋漓不复酒,但恨未饮月释手”和“”来生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他作为一名爱国诗人,却身在异国他乡,从诗句中就能感受到他对后金的仇恨,对南宋将来能收复天下的期待,总体上反映的是对仇敌的痛恨与对回归的期望,而周密的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中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通过对周围的自然事物如春风归雁,已经回到了故乡,结果自己还身在金朝,抒发的是一种思念与期待的心绪。
        预习问题2:就从这首罪出中的“”谁令坠尘网,婉转受缠绕,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就可以看出他去当官,他可能是一种不愿意的心态,他不愿意去,应该不是因为当时的朝政混乱,而是一种被束缚的情感,就像二马图中两匹马都是被缰绳拴着,象征着不论贪官还是清官,都是被朝廷掌控,那对诗人来说,这种不自由是不理想的,但但它却是身为宋太祖赵匡胤11世孙,本身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宋朝的精神形象,对原政府来说,应该是一个有风险的存在,但原政府却让世人入世当官,不排除是把它更好的掌控的可能,但是那种被接纳就像进入了新家庭的感觉,肯定会让他希望入世。
        预习问题3:首先从这幅,鹊哗秋色图中发现它的布景其实是很稀疏的,有一种孤寂的感觉,整幅图只看到了几座小茅房,不见人,整体描绘的是一种夏秋之交的氛围,就我而言,感觉蕴含了自己身为一个赵氏的子孙,在原政府执政的天下的孤苦伶仃,如同一个孤儿,最后秋郊饮马图上午可以看到有两匹尽情奔放的马,没有受到缰绳的束缚,在岸上奔跑,结合年表知道当时他胜任集贤是讲学,是中奉大夫,处在元朝廷的管控下,这幅图可能表达了他想要像那两匹马一样,获得自由。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李 离线
          李 离线
          李心皓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7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句话写出了林景熙在看到整个中原虽然被统一了,但统一中国的并不是宋朝的一种悲伤和凄凉,他在家祭之上也无法和曾今的祖上交代,祖上的意愿也是最终没有完成。
          “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这句话深切的体现出了周密在直面着蒙古灭亡了南宋的一种无法接受,他虽然对于着南宋是极度的相思,可是无论如何时间都不可能倒流,南宋不可能回归。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从“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这句话写出了赵孟頫对于当官和归隐之间的矛盾,他既是认为人生最美好,最富足的事情就是成为王侯将相,但他又认为那些名利都是虚无缥缈的,并且当官也会限制住他的自由。所以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他在仕途和归隐之间的纠结。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赵孟頫28岁写的《杜甫秋兴八首》中的那个“月”字歪歪斜斜,好似要倒了一般,非常像一轮真的明月,并且到了赵孟頫63岁的时候,他的笔法更加的苍劲有力第二行3个连续的“以”看似一样,却又各不相同,这也是这篇字的一个微妙所在。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文 离线
            文 离线
            文哲余子彤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8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林景熙《书陆放翁诗卷后》中的“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象征了南宋遗民渴望报国但是却没有办法去实现的悲愤之情,“坐看” 体现了眼睁睁看着中原沦陷的无奈与痛苦,反映了他们悲愤和无奈的心绪。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中“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以春日美景反衬出作者对于友人的离别的愁绪,体现了他们对故国的眷恋和对友人出仕的牵挂。南宋遗民在元初时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终身不仕,代表人物为林景熙、钱选。林景熙在宋朝灭亡后隐居授徒,还冒险收拾宋帝遗骨。钱选拒绝和赵孟頫一起出仕,表达了他对现实的逃避与对故国的坚守。第二种是短暂出仕,代表人物为陈君衡。他以前应召到元大都,但最终 “不仕而归”。这种遗民大多数因为现实压力短暂妥协,但是还是对故国怀念,最终选择回归江南,体现出妥协和回归的矛盾。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初至都下即事》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将入仕比作梦境,暗示他对这份官职感到是身不由己的安排,体现了赵孟頫对于入仕的无奈。《罪出》 “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 用水鸥和笼鸟的对比,突出他入仕的无奈。管道升《渔父词四首》中 “名与利,付之天,笑把渔竿上画船”“除却清闲总不如”,有她的思乡之情,也有对赵孟頫的劝告,让他隐居。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鹊华秋色图》是他辞官归乡后给周密画的,像一幅“江南隐居图”。题款中 “为公谨说齐之山川” 看似是为好友回忆故乡,实则也是他对归隐生活的期待。《秀石疏林图》中没有多余的色彩,让秀石、疏林充满意境。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王 离线
              王 离线
              王乾宇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19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钱选“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我觉得反映了他的逃避的态度,只能通过画画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无奈和悲痛;林景熙“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表达了他对元的痛恨和无法复宋的遗憾。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南宋灭亡时,他才26岁,他可能内心仍想要做出一番成就,于是应召进入大都当官,如“今日钧天一梦同“,但是当他当官之后,发现自己一直不被重用,无法实现报复也被世人唾弃,这是写下了罪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我觉得原因就是元朝统治无法满足他的人生理想,使其在仕隐之间产生了矛盾心理。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在《自写小像》中他用黑色的竹子和白色衣服的自己形成对比,突出自己在竹林中的位置,让我很生动地感受到他此时的悠闲。
              《水村图》中进出的一棵树增加了这幅画的景深,突出了他给我带来的素雅和空旷。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叶 离线
                叶 离线
                叶韦汝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0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第一首诗里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二联:“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这反映了,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力的无奈和无力感,而最后一首《题金碧山水卷》最后一句“一樽且向画图开”也让我印象深刻。主要是它里面所蕴含的意境,那种对功名利禄不闻不问,我只管喝眼前的美酒,画眼前的画,这句话我觉得就是在反映作者的决心,绝不出仕。我觉得这些南宋遗民的选择虽然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不管做出怎么样的选择,都不是罪人,只是被历史洪流裹挟着往前的人 。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我其实从每一首诗词中都能看出来,他对于仕元是很有抵触情绪的,就比如第一首中“今日钧天一梦同”,我感觉就是因为元大都是仿照汉人城市的样式建造,让人感到像之前南宋时繁华的城市,让人感觉好像在梦里一样,还有后面《罪出》,光从题目就能看出他并不想出仕。既然他隐退的愿望很强烈,那为什么他依然选择为元朝做官呢?到底是有什么理由或者力量促使着他这么干呢?我其实并没有在材料中找到可靠的答案,但也可以做点猜测,比如迫于权势,比如只有身处高位才能最好的保住其他南宋遗民之类。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他的画作给人一种比较空旷的感觉,比如那幅自写小像,整体把笔墨都放在了描绘大片的竹林和一条小溪上,人占画面的比例很小,带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还有他的秋郊饮马图,左半边大部分都是空旷的,用了大色块进行填涂,而又半边人的比例依然很小,但红色衣服却很能抓住人的视线。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梅 离线
                  梅 离线
                  梅曦文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1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书陆放翁诗卷后(选)》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诗句是“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这直接写出了作者“愁”的心绪,当时的林景熙忠于宋朝,忠于皇帝,他眼睁睁看着宋朝要忘,怎能不愁;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节选)中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直接写出了作者的相思之情,而当时正值南宋灭亡之际,这样的句子其实出现的也不少。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答:赵孟頫在年轻时就有一番理想,南宋虽灭,但他仍心怀大志,可却不被重用,还被世人嫌恶,便心生不满,写出了《罪出》,他可能不想放弃年少时的理想,可又对此时的官场失望,才会有在仕隐间的矛盾。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鹊哗秋色图》中布局少,体现了秋日孤寂的氛围;
                  《自写小像》中他悠闲自在,说明当时的赵孟頫已经动了隐居的念头了。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杨 离线
                    杨 离线
                    杨沁彦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2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在林景熙的《书陆放翁诗卷后》中,诗中“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一句暗含对现实战乱、家国破碎的悲叹,体现出作者借追怀陆游从而表达出自己的亡国之痛与民族气节。周密的《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中,“东风泪满胭脂泪”抒发了对友人仕途遭受的关心,以及对时局变迁的感慨。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在《罪出》中“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用了比喻,写出了自己入仕后失去自由,表达出了自己的悔恨。同时在他的生平中,他多次不得不留在官场。我认为他在1299-1309这一段时间中,应该在归隐中不断试探,最后在晚年归乡。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首先我第一眼看到赵体,觉得会有一些扁长。因为是学欧体的,感觉赵体会更加正经(?)
                    《归去来兮辞》感觉开头部分更像行楷,后续越来越变成行草,归去来兮辞应该是陶渊明所创作的。所以感受到了他的一种想归隐但又没有办法的矛盾心理。
                    在《洛神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这一副写的时候内心会比较平静,说明他的内心在仕与隐的矛盾中逐渐沉淀。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文史 王宜然文 离线
                      文史 王宜然文 离线
                      文史 王宜然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3

                      预习一:
                      “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将西域的脑袋砍下来盛上美酒,在上周讲座里确实就已经有所耳闻,但再读到这股恨,感觉这是渗透宋亡遗民们的心骨里。
                      上周讲座中将遗民诗人们分为了三类,隐居者、被迫为官和流于市井。而在此的诗人林景熙应是属于第一类了。在注释中可以读到,元朝总管盗取南宋帝后陵墓,把宋理宗的尸体倒挂在树林间,而林景熙等文人得知后十分愤怒,却也只能召集人去收拾理宗的遗骸再次埋葬,也造成元朝灭亡后那些尸骸大多都再也找不回来了。面对敌对如此的亵渎,像林景熙这样南宋末的文人什么也做不了,也就只能提笔暗中愤慨,写下“恨未饮月氏首”了。
                      经过查阅,我了解到,诗人周密也同样是在宋亡后隐居于山水中。他的诗《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是对友人陈君衡被召为元官的送别,他写到“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面对好友做官,就好比一生不再相见,最终也只能折下一只梅花寄相思。好友即将去将我方打得无路可走的那一方为仕,这或许是在元朝压迫下无能为力的选择。面对自己身处的大国已灭,有人选择投海,有人选择“苟且偷生”,都是别无他法,没有滋味。

                      预习二:
                      在诗文《罪出》里有条注释说到“‘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此处意为宋亡后,在山隐居是高士,出山仕元便成了众人侧目的罪人。”
                      正如我在预习一中讲到,在元朝建立后南宋末的人们走投无路,而在这条注释中点明了那些人看待做官人们的态度——是罪人,是背叛了宋大国。而在这样的环境赵孟頫作为南宋遗民却任去入仕,他到底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去从官呢?是想对当下朝政有所作为?还是无可奈何只好从官找出路?正如预习问题还有讲座标题上一样,我觉得他是矛盾的,他怀揣着对于南宋的心,却甘当为元朝的臣,他究竟是为了什么,还是说,他心望的是整个中原,无论国敌?
                      对于为官,他觉得这是“一梦同”的;对于自己身为“罪人”,他觉得这是“苦不早”、“独往愿”;对于自己隐居于江湖,他觉得这是“落魄”的。这与那些隐居于世的大多数遗民都不同,他觉得自己当下就应当做点什么,他的心究竟为了什么。我觉得他是矛盾的,但他一定有自己的答案,即使这很模糊,也不是特别坚定,不然怎能说出“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呢?这“昔”究竟指的是南宋昔日,还是为朝昔日?如果明确了这一点,那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预习三:
                      原本看到他的书法,刚想说字迹好工整好秀气的,于是就看到了《太湖石赞》。这张书法上的字迹相对而言有些飘逸,并且结尾的“风”极具飞逸,也很大,仅仅一个字占了两个空。赵孟頫43岁那年辞官隐居于江南,或许是内心矛盾的短暂解脱,也或许是仍想入仕的又一矛盾,而在这《太湖石赞》中却如此洒脱,不知是无虑还是心重了。
                      《自写小像》的“小”本以为是指画中的人物小,没想到赞文里写到这副画仅有一寸多大,这,也太小了吧!我不由感叹。而且细看这副画,右上角有着很小的字,左下角也有很小的落款,那这些印章也要有多小啊,肯定是不足半寸的啊!画中竹林的枝干很细,河面上还有浅浅的波纹,图中的白衣文人身在远处,可衣摆的褶皱也能隐约看见。这些图片放大来看的微小细节都聚集在一寸的画作上。厉害。太厉害了!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刘抒逸_刘 离线
                        刘抒逸_刘 离线
                        刘抒逸_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4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书放翁诗卷后》中“但恨未饮月氏首”这一句令我影响深刻,恨自己没能杀敌报国,“月氏首”我觉得的也许不仅指金,也指元,“来孙未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一句更是抒发了江山易主的悲痛,像是作者在与陆游对话,悲他这个时代人们所盼的宋重新统一的美好期许不仅落空,统一中原的却是另一个更强大、更残暴的游牧民族,“不管六朝兴废事,一尊且向画图开”这一句我认为表达的情感就与上两句不同了,钱选寄心于书画,以逃避元朝廷的勾心斗角,他们有的宋亡后再不出仕,有的是先赴任后感到失望于是返回不仕,前者更多是对故国之思,后者则亲身经历过之后发现或证实元官场的混乱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均天一梦同”表达出了作者对能够出仕是抱有期待、高兴的,《罪出》我认为他本不愿“堕尘网”,也认识到了“夕为水上鸥,今为笼中鸟”,他希望出仕我觉得不仅是一部分干出事业的抱负,也是为了必要的物资条件,但是官场的确就是为高洁之士所不屑的样子,赵孟頫一方面顶着官场的压力,一方面顶着南宋遗民对他的评价,妻子管道昇劝说他“人生贵及是王候,浮力浮名不自由”,也道明为官的不一般的拘束,“玉蕊发南枝”表达了她对故国的思念,《渔父词二首》中“醉眼看山百自由”,他看山水都是自由的,更衬自己“囚鸟”身,为这一“自由”,寄托隐居的向往,在仕隐之间犹豫。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秀石疏林图》题款“方知书画本来同”最先引我仔细端详画作,对比差不多时期的两幅字,《太湖石》赞的笔画较为洒脱、流畅,也许在运笔方面便体现了赵孟頫认为的“书画本来同”吧,在画中赵孟頫运用色彩的作品是较多的,且颜色普遍较鲜艳,或许寄托他对山水秀丽多姿的喜爱,对比《自写小像》颜色较雅致,青的竹、白的衣,似乎也寄托了作者对归隐自然的向往。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施 离线
                          施 离线
                          施旻萱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5

                          预习问题1:我一读到了书陆放翁诗卷后的最后一句就想到了陆游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后来我查到林景熙被誉为“最懂陆游的诗人”,说明他一定是像陆游一样有爱国情怀的。我认为他这首诗的每一句都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如“月氏”“中原落人手”“青山”“干戈”。第二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直接表明他在宋亡后不再当官,选择沉浸在山水之中。结合这三位南宋遗民的生平,他们在宋亡后就都不仕,说明他们对元朝一定是有些不满的。宋亡后,林景熙收拾宋理宗坟墓,无疑是对南宋的思念,周密和其他南宋遗民一起写诗,钱选则流连诗画。我认为虽然宋亡后他们所做的事不同,但都与对南宋故土的眷恋有关。
                          预习问题2:“今日钧天一梦同”说明赵孟頫对到大都赴任是向往的,希望帮助汉人,也是施展才华。《罪出》中的“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和“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把他自己比作了小草和笼中鸟,说明他在仕途中受挫,“病妻抱弱子,远去万里道。骨肉生别离,丘垄谁为扫”,三年前刚结婚的他现在却要和妻子孩子分别了,我认为现在他对做官是有些绝望的吧。管道升诗中提到“日夜忆”说明她是想要丈夫早日回家,结合生平可能是她六年后就要去世,想让丈夫早日退休吧。赵孟頫所和的诗中写“盟鸥鹭,傲王侯”说明这是他已有归隐山水的想法了。
                          预习问题3:感觉赵孟頫在辞官到江南隐居那段时间的作品都比较自由随意,比如在太湖石赞中的字有大有小,特别是最后一个“风”字,也许是自由的象征吧。秀石疏林图就比较淡雅,画了在石头中生长的竹子,感觉这幅画中能透出他当时的那种方方正正中略带一点自由的书法风格,他画这幅画可能是因为想坚定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吧。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高 离线
                            高 离线
                            高铭楷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6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书放翁诗卷后》反而我认为印象最深的不是尾联,而是颔联的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首先,林景熙作为南宋移民进行地下写作,维护南宋皇帝宋理宗的体面,这首诗有很强的一种造反倾向。例如:宋江写的反诗
                            如孤剑空有声,此处体现了林景熙首先在家中准备兵器。“有声”则是在家中习武练剑,而空和坐看就是一种无奈无力。与前面的豪情壮志、努力练武成为一种强烈的反差感,更加凸显出林景熙在南宋灭亡后的悲愤,却又无法改变。
                            而南宋遗民主要有两种做法,要么归隐,要么入朝为官后仕途不顺。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初至都下记事中,“今日钧天一梦同”表现了赵孟頫对仕途的渴望。而“罪出”中,远志和小草将志向与现实的差距进行比较。同时也体现了赵孟在中年时期归隐的态度,而其妻子管道升的渔父词中“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是劝其丈夫赵孟俯归隐山林,希望两人得到共同向往的自由生活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在赵孟的胆巴碑卷中。我的感觉是,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楷书作品,它不局限于传统的起收藏露。复古的风格不同于媚骨的说法。整体的字当中看出了中庸之道,没有过于突出的笔锋,又刚性力道。我认为其传承了传统的道教思想。在秋郊饮水图中,颜色鲜明,马的线条圆润,感受到赵孟頫晚年温和、内敛、与世无争的气质。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许 离线
                              许 离线
                              许铭轩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7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我选择林景熙《书陆放翁诗卷后》这首诗里“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句诗一下子让我想到了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词,结合“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这里对于元朝攻灭南宋王朝是非常痛恨的,陆游盼“王师北定中原”,而正是南宋灭亡后,元朝才实现了“九州同”,却是异族统治下的统一,期盼的理想以最为荒诞方式“成真”,他是一个“宋朝遗民中的义士”,不仅是拯救了南宋帝后的遗骸并安葬,也和许多有才的宋人(如后文的陈君衡,钱选)般终身不仕、写诗作画以终其身;亦或有少数人选择出仕(如赵孟頫),他们希望传承宋朝的精神而又希望做官来实现自己安定天下的理想,我觉得这是实现读书目标与忠于一主的矛盾。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我觉得赵孟頫的矛盾深刻体现在其诗词中。如《罪出》一诗开篇即表示:“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借用《世说新语》典故,在自嘲自己原本有隐逸之志,却因出山为官而沦为众人侧目“小草”,连同表达更加直接的“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感觉是一种被迫出仕的而如今又为做官所害(权利重组丢失官位却为昔人龃龉不和)的忧愁心态。其妻子管道升《渔父词四首》以“名与利,付之天,笑把鱼竿上画船。”的快意和“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的语重心长劝他归隐山林,共享田园之乐。尽管赵孟頫在元朝官位越来越高,但他始终写有“鸥鹭”的意像(归隐)并为此感叹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很抱歉我并不擅长欣赏字画。不过我选择了他28岁时《杜甫秋兴八首》和43岁时《太湖石赞》这一组对比较强烈的作品。《杜甫秋兴八首》中,我还尚能感受到其笔锋凌,很“硬”,字字分明。我猜测只大概是其作为青年人所具备的意气风发,结合大事年表,那时他潜心诗文书画,还没有“入仕”与“归隐”之间的纠结矛盾,顶多是对于故国灭亡的愤恨,较单一;而到了43岁的《太湖石赞》,他的线条很圆滑,勾勾连连,风格成熟。所谓“媚骨”之说,或许只是后人对政治立场的简单投射,却屏蔽了他在艺术上真正的创新。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张 离线
                                张 离线
                                张雨芎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8

                                预习问题1:林景熙的“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表现出了他的悲愤和一点点无助 ?周密的“雁已还、人未南归“表达出了他的哀伤(但很柔)钱选的“不管六朝兴废事,一尊且向画图开”表现了他的超越以及逃避?

                                预习问题2:赵孟頫初次去大都的时候写了“半生落魂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能看出来他的激动和期待。但后来又写了“今如笼中鸟”,能看出来他在仕隐之间的矛盾心理

                                预习问题3:《秀石疏林图》中的石头都不像石头了,感觉他把书法融入进画中了,显得很幽静但又有几点孤独。《水村图》有一种很空旷幽深的感觉。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姜 离线
                                  姜 离线
                                  姜子麒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29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首先,“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一句诗化用陆放翁原句,但是把自己作为陆游所想要寄托的“孩子”,遥遥呼应,说出了更让人痛苦的九州虽同,但是王朝更替,异族统治。不知道怎么对前人说。这是一种对他来说更为深沉,无力的痛苦。“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我猜测周密是在北方?也许是做官也许是什么,但是很显然他回不到南方了,陈俊衡或许也是。我选的这句是南方已经春天了,虽然南宋不在,但是一切自然事物仍然在运行,作者思念南方,却到不了。但这背后就是朝代更迭,尽管南方仍然很美,西湖仍在,但是现在一切都不同了,自己和那里只能遥遥相望,再至无期。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这一句,讲出赵孟頫得官的喜悦,或者说这不是一种仅仅是喜悦的感情,是更为复杂的,赵孟頫这时候也不是不知道这不是宋朝了,但是作为文人,不出士一辈子只能像他所说的落魄江湖,也更让他痛苦,所以他选择了出士,与其说这是一种纯粹的无奈之举,我认为还包含那时候赵孟頫对自己的迷茫。“向非亲友赠,蔬食常不饱。”这一句则是在他为官一段时间,遭受挫折的时候,可以看出他做官并不顺利,也会被遗民诟病是罪人。但是他自己实际上是更加痛苦的,就像最后一句所指出的一样。那么最后的问题其实就是他明知道自己是笼中鸟,为什么坚持继续这样,或者来平衡士隐?我觉得这和士人为官的执念是密不可分的,天下还是这个天下,做官不止为了皇帝,也为了天下人。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比如说在秀石疏林图,笔法遒劲,他自己也说了,石如飞白,树如籀,篆籀写法很好的把古意表现出来,更表现出枯树的遒劲、虬态。再比如我自己也写过几遍的胆巴碑,我可以看到取法唐朝,虽然这幅楷书作品变化不多,比较规整,但也有很明显的取法行书的痕迹,大概也融合了宋朝书家(我不是很能看出来,所以这么推测)

                                  一、南宋遗民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王 离线
                                    王 离线
                                    王元萱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0

                                    预习问题1: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搞乃翁!”和“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第一句话反映出诗人对于故宋亡国的惆怅悲苦,和一种对于南宋深切的相思之愁。第二句则是一种作者对于故国的怀念之情与面对元朝朝廷坚决不仕的决心。这些诗人作为南宋遗民,眼睁睁的看着曾今的故国落寞,取而代之的元朝,而自己作为南宋曾经的子民却毫无反抗之力,只能写下种种诗句来排解心中无人倾诉的苦闷与愁思。
                                    问题2:从赵孟𫖯的生平来看,他是作为宋太宗赵匡胤的十一世孙,是作为南宋贵族的遗民。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这刚好是南宋灭亡,元朝统一的时间点,而他后来又被忽必烈赏识入仕。这是他身上所矛盾的一点。而在后来他所写的“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中可以看出,对于入仕,他是雀跃的,这是他的梦想。而后来又可以从他所写的“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可以看出,他其实是有归隐不仕的想法的,并且对于自己之前的做官的行为是愧疚的。
                                    问题3:从《自写小像》中赵孟頫将自己画于丛丛竹林的山间,不难看出他对于隐居是向往的,是希望归隐山林的。而从后面的《秀石疏林图》中所带给人的孤寂萧索之感,也可以看出他心中的愁苦悲寂之情。饱含了对于南宋亡国的追忆去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施心然施 离线
                                      施心然施 离线
                                      施心然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1

                                      1.林景熙“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相比尾联,这句更为直接有力,当时已经元朝,诗人却还在书写这样的”复国诗“,那除了对不见九州同的痛彻心扉,对蒙古爆裂统治的悲凉绝望,就当然更会有义士的勇气、骨气......
                                      2.赵孟頫”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句中写到今日能到帝都,为元朝人做官,恰如做梦一样;管道升却也写”身在燕山近帝居,归心日夜忆东吴“,所以他想做官吗?自然是想的。他无法辜负自己的才华和梦想,甚至得意于元世祖的赏识,也一定想到过文化的传承,但那始终是元朝。是覆灭宋朝,屠杀宋人的元朝......于是宋的遗民和元朝新政人都对他有评论,但赵孟頫仍如此。
                                      3.其实第一次看见赵孟頫的书法的时候我下意识说了一句”古代人写字就应该是这样的嘛!“,再看完《杜甫秋兴八首》等作品之后,我似乎觉得看到了欧阳询,钟繇,王羲之几个人的影子,赵孟頫把他们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了一种很中庸的美,很规范漂亮。只有在《太湖石赞》中才发现了其潦草得意的一面,似乎只是意兴之作(和43岁心境却是不太相符?)画作中只有《秋郊饮马图》,《自写小像》有人的存在,但偏偏在画面一角的人被饰以鲜亮的色彩,所以看上去更能体现出孤独,和一种对自我主体性的强调???

                                      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任 离线
                                        任 离线
                                        任禛好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2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1.“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
                                        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月氏”代指金国,这里指元朝,表达了诗人虽能饮酒作诗,但遗憾未能杀敌报国,心中充满了对元朝的仇恨和未能收复失地的悲愤心绪。
                                        2.“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
                                        借景抒情,通过西湖柳绿、大雁南飞的景象,对比友人未归,抒发了对友人的担忧和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也暗含了对南宋灭亡的感慨。
                                        3.“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
                                        表面上是说不管历史朝代的兴衰变迁,只愿对着画图饮酒作乐,实则是一种无奈的逃避,通过这种超脱的态度,掩盖内心对南宋灭亡的悲痛和对现实的不满。
                                        他们的选择其实与他们的身份与个人理想是有关的。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
                                        这句诗写出了赵孟頫此前在南宋灭亡后落魄江湖的境遇,以及如今应召到大都为官,仿佛做梦一样,既有对新机遇的期待,也有对自己身份转变的复杂感受。
                                        “南望吴兴路四千,几时回去霅溪边。名与利,付之天,笑把渔竿上画船”
                                        反映了管道升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从侧面也能看出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的矛盾,他一方面受到元朝的重用,另一方面又受到妻子对归隐生活向往的影响,内心十分纠结。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太湖石赞》中能看出赵孟頫的字体较为柔和,可能这是被称为“媚骨”的原因。但这样线条没有那么硬朗,反而增加了他的连贯性。
                                        《自写小像》能看出他把主要人物画的很小,突出的是整个意境而非人物。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 吴 离线
                                          吴 离线
                                          吴青禾
                                          编写于 最后由 编辑
                                          #33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林景熙、周密、钱选三位诗人皆在描写“国破”与“仕隐”:
                                          林景熙《书陆放翁诗卷后》
                                          诗中“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充满了家国失守的悲愤。林景熙不仕元朝,选择以隐士之身守节,诗句中既有对故国的哀悼,也有对后代的忧虑,体现他作为遗民却仍保持气节,“以死守义”的悲壮心境。
                                          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这首词虽写北上之寒,但实写仕途之冷。诗人年老仍被召入仕,但他“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显露出对江南旧梦的依恋与对现实的无奈。此中“梅花”既象征故国高洁,也暗含他对理想人格的怀念。
                                          钱选《题金碧山水卷》
                                          “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钱选年长赵孟頫而不仕元,反以绘画寄情山水,展现出不恋功名、寄托理想的隐逸精神。其诗中的“兴废事”可能他对历史循环的冷观态度,与林景熙不同,他已经从激愤转变成超脱了。
                                          这三位遗民文人代表了宋元之际三种心绪:愤而不屈、怀旧而无奈、超然而避世,可见元初文人“仕隐两难”的时代底色。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在《罪出》中,赵孟頫自言“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以鸥鸟自比隐士,以“笼中鸟”喻身陷仕途的拘束,表达了他对失去自由与道义负疚的痛苦。诗中“病妻抱弱子,远去万里道”写出他因仕途波折,家庭离散而倍感孤独无助的心情。我认为此诗揭示了他身居高位却内心不安,常以“罪己”描述自己的矛盾情感,可见他入仕并不是只为了给新政府效力。
                                          在《初至都下即事》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则表现他对仕元的惶惑与不真实感,宛如“梦中人”。这“梦”正是他身处权力中心,却心理疏离的象征。
                                          管道升的《渔父词四首》中,“名与利,付之天,笑把渔竿上画船”“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表现出妻子对仕途功名的淡泊,劝夫早日归隐。而赵孟頫自己的《渔父词》则回应:“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他借“渔父”自喻,表达对归隐的渴望。夫妻二人以诗词互诉心声,显现出共同的“出世理想”,但困于现实的无奈悲哀。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赵孟頫的艺术创新实为内心矛盾的精神出口。《鹊华秋色图》作于他辞官返乡之时。画中秋山清远、色调静穆,既展现“齐地之秀”,又暗寓画家“功成身退”的心愿。“辞官返乡”四字表明他在山水之间寻求心灵净化,意欲归隐。《秀石疏林图》题款“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说明他将书法笔意融入绘画。书中之“飞白”与画中之“枯笔”互为一体,象征他以艺术实现“仕而不俗、隐而不退”的精神平衡。可见赵孟頫虽身陷政治尘网,却在书画中完成了精神的自我救赎。艺术成为他调和“忠与仕”“隐与名”的媒介,他以笔墨取代行动完成“文化上的忠诚”。

                                          1 条回复 最后回复
                                          0
                                          回复
                                          • 在新帖中回复
                                          登录后回复
                                          • 从旧到新
                                          • 从新到旧
                                          • 最多赞同


                                          • 登录

                                          • 没有帐号? 注册

                                          • 登录或注册以进行搜索。
                                          Powered by NodeBB Contributors
                                          • 第一个帖子
                                            最后一个帖子
                                          0
                                          • 版块
                                          • 最新
                                          • 标签
                                          • 热门
                                          • 用户
                                          • 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