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史书院)
-
1.你如何看待第22章开头的“一个人在外省为官时总比在京师为官时对国家的贡献大”这句话?
在京师为官可能需要担心政见与其他官员不合,或者与皇帝的想法相悖,不能放心地实行自己的政治措施。而一个人在外省为官时更能了解当地百姓具体的生活情况,也能针对相对更小的部分人做出更大的针对性贡献,解决实际问题。2.这一章详细描述了苏轼在杭州的政绩,请梳理,并谈谈从中你对苏轼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实现公共卫生方案、解决运河和供水问题、整理西湖、救济饥馑。原先我对苏轼政绩的了解还停留在偏“文”的领域,比如发表政见,处理地方财政这些事务。在阅读这章后,我了解到他还做了一些属于“理”领域的事务,比如建立“医院”,研究水利工程,解决恶草。可见苏轼不仅仅是简单的“文人”,更是“全才”一样的人物。 -
《苏东坡传》第四次(读书作业)
阅读范围:精读第22章
预习问题:
1.你如何看待第22章开头的“一个人在外省为官时总比在京师为官时对国家的贡献大”这句话?
京师宦官权利大,且百姓生活相对较为安定,苏东坡难以施展拳脚。在外省他得以处理很多事务,与百姓和谐相处。2.这一章详细描述了苏轼在杭州的政绩,请梳理,并谈谈从中你对苏轼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帮还不上贷款的人在扇子上写诗作画,帮老书生解决假冒问题;为百姓修筑水管,为他们提供淡水资源保障;修缮西湖,使其变得使用又美观;存积粮食以防饥荒突然降临。
苏轼很有亲和力,处理政务思路很清晰,且处处为百姓着想,主动为他们解决问题。 -
阅读范围:精读第22章
预习问题:
1.你如何看待第22章开头的“一个人在外省为官时总比在京师为官时对国家的贡献大”这句话?
我觉得一个人在京城做官时可能受到的限制比较多,很难做出一些真正对国家有贡献的事,但是一个人在外地做官时可能权力中心比较远,所以可能做出一些决定和政策比在京城时容易,也就更容易对国家做出贡献
2.这一章详细描述了苏轼在杭州的政绩,请梳理,并谈谈从中你对苏轼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他修建了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谷价,修缮官舍,城门,城门楼。从这些事迹来看,我觉得苏轼非常关心百姓和下属,爱民如子,同时也比较关心朝廷,因为在申请救灾的粮食时,书中写道他害怕后来饥荒时花费比现在更多的金钱来赈灾。 -
《苏东坡传》第四次(读书作业)
Q1:你如何看待第22章开头的“一个人在外省为官时总比在京师为官时对国家的贡献大”这句话?
A1:应该是字面意思,苏轼在京师为官时的贡献没有外省为官时的贡献大。因为在外省苏轼解决的社会问题多,所以这么说。Q2:这一章详细描述了苏轼在杭州的政绩,请梳理,并谈谈从中你对苏轼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A2:
一、扇子店商人因债务受审。苏轼以自身的名气帮助商人卖掉了扇子,使他还钱了债
二、考生怕行李收太多税吏,所以私自在行李上写了苏轼的名字。苏轼很爽快的在行李上签了自己的大名,并祝考生考试顺利
三、在杭州城建立一家公立医院
四、杭州居民用水问题。苏轼建立了六个小水库,来给杭州供水
五、改善杭州生态
六、饥荒来临。苏轼早已准备了后备粮食资源,让百姓不受苦
励精图治,通情达理,百姓也很爱戴他… -
阅读范围:精读第22章
预习问题:
1.你如何看待第22章开头的“一个人在外省为官时总比在京师为官时对国家的贡献大”这句话?
因为如书中所指出的层层对拨款的贪污,使得京城的政治家的计策也好为敌人安排的计策也好,凡事钱财一定会被层层贪污,而地方官员则需要竭尽全力用收到的所剩不多的款项尽力治理。
2.这一章详细描述了苏轼在杭州的政绩,请梳理,并谈谈从中你对苏轼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首先是水利:节水系统、西湖利用、对潮水的把握。另外是医院,很有先见的设施。以及为赈灾的努力。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的一种无力感,就是一定要有英明的决策者才可以让人们基本的活下来不至于生活艰难。同时就苏轼本人来说一改之前“个性”的印象,为我们呈现出这样一位文人不仅仅是像欧洲艺术家一样的纯粹天才而得名 -
1.你如何看待第22章开头的“一个人在外省为官时总比在京师为官时对国家的贡献大”这句话?
当一个人在外省为官时,往往可以以自己的官位、名气来做主地方的一切事物,所以也就可以做出一些政绩为百姓谋福。只要不牵扯到京师或更多地方,事情总是能够解决,只是时间问题罢了。(若牵扯到与京师,就会像苏轼防饥荒一样,因为各种的因素难以有效实施)管理好一方百姓,也就为国家做了切实的贡献。
但在京师,想要有所作为难度更大。且不说朝廷内部那些“高明”的官僚(p256),对于想要作为的官员完全没有益处。而且即使是范仲淹、王安石、司马迁、张居正这些知名政治家,推行政策时也容易遭到反对。名气一大,即使时苏东坡这种不想卷入党争一心想着做出政绩的人,也会受到政敌不断的打击,卷入到无意义的政治斗争中浪费了时日。退一步说即使推行成功到了后面也可能被后人推倒。并且处于京师的这些政治家不能亲眼看见底层百姓究竟如何,推行的政策不一定会真正有利于百姓,有利于国家。综合来看,京师确实不是一个容易做出贡献的地方2.这一章详细描述了苏轼在杭州的政绩,请梳理,并谈谈从中你对苏轼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1:请求太后特别拨款,进行革新,建立公共医院与排水系统
2:上表拨款修缮官民房舍
3:修建运河与供水系统,连通六个水库,使得城中减价都有西湖淡水饮用
4:整理西湖,修建苏堤,开垦沿岸部分,给予农人种菱角,防止恶草滋生
5:企图扩展江苏的运河系统;修建钱塘江到杭州的安全水道(未果)
6:提前购买谷子应对荒年,向朝廷呈明灾情
这一章里的苏轼不同于之前的形象。一开始流落到地方的苏轼是一个悠闲地探访百姓,经常写写政治诗歌批判,顺便做出点政绩的官员。仍然心里要回到中心政治,不足于地方。乌台诗案之后,黄州的苏轼是一个位居闲职,既无法作为又迫于生活没有时间去作为的失意官员,一面苦于生计,一面又努力保持着超然,一面又分出所剩不多的精力利用名气努力为百姓做事(成立救儿会)。杭州的苏轼又是一副新的样子,据秦观所说,他在杭州一日没有打开书,而全力用于工作之上。之前来到地方的苏轼是只用部分力,或者没法用多少精力,而这次作为太后信赖的官员,他有精力也有能力解决很多事情。苏轼的政绩,并不只在一方面,而是基本覆盖了我现在能够想到的当时杭州出现的基本所有问题,衣食住行,食(供水系统,屯粮防止荒年)、住(修缮房屋)、行(计划修建水道)都在苏轼的计划中。而小到个人,苏轼也不放过,书中的那些“怪事”(p268,269)就是他为这些个人所做的。然而苏轼还没有放过自己的超然。当我看回到这一章的开头,并未感觉苏轼是一副全力以赴的样子,他挑选富有诗意的地方办公,事情办完会与同僚畅饮,夏天在好友家睡午觉,完全丢掉架子。苏轼在之前给我更多感觉的是文人、文学家的样子,然而第19和22章告诉了我,他不仅只是个文学家,也是一个处事周到看事全面,无论如何仍然能够保持超然之姿,即使受到打击(乌台诗案)仍然敢于为自己坚持的信念去全力以赴的优秀官员。 -
《苏东坡传》第五次(有讨论)
阅读范围:精读第25章和第27章
预习问题:
1.相比黄州,流放岭南和海南岛后,苏东坡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书中他的“为人为事”加以阐释。
从书中描写来看,苏东坡对朝廷的政事似乎没有那么关心了,即使有重大事件也尽量不去掺和,我觉得他这么做是明白了当今朝廷和官场的黑暗。例如书中他在岭南时对美食颇有一番研究,还为饮酒大做文章,可见他生活是很“闲”但是也让人身心愉悦的。2.对比这段时期他的“为人为事”与黄州和杭州(第二次在杭州)有怎样的差异,据此你认识到了怎样的不一样的苏东坡?
他在黄州和杭州时还是做出了许多政绩的(从上次预习作业的归纳中就可以看出),但从书中来看,他在岭南和海南却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书中反而是描写他的个人生活较多。我惊讶苏东坡竟然也会对政治失意而悲伤,因为在我印象中他一直是一个“不以己悲”的人(例如去黄州上任时他就十分潇洒),不过也有可能是步入人生末期,豪情壮志再不如以前了吧。 -
1.相比黄州,流放岭南和海南岛后,苏东坡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书中他的“为人为事”加以阐释。
流放岭南和海南岛他对于那些国家大事没有像年轻的时候那样关心了。反而是专注于活在当下。在岭南享受当地风景,在海南找人聊天,时不时研究一下酿酒、制墨。好像对于官场已经完全失望。2.对比这段时期他的“为人为事”与黄州和杭州(第二次在杭州)有怎样的差异,据此你认识到了怎样的不一样的苏东坡?
之前不管是在杭州还是黄州,他都是千方百计为当地百姓着想,做出了许多政绩。到了岭南和海南,关于他的政绩就几乎没有了,大篇幅的描写他的个人生活。究竟是因为他已经老了而力不从心还是看透了官场昏暗不愿掺和,但是最终还是从满腔报复的年轻人变为了清闲闲适的老人。 -
-
《苏东坡传》第五次(讨论)
阅读范围:精读第25章和第27章
预习问题:
1.相比黄州,流放岭南和海南岛后,苏东坡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书中他的“为人为事”加以阐释。
他更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了,不会过多的去管官场里发生的事了,有时还会酿酒与制墨。不过他过的生活虽然和普通人一样了,但是他的生活中却还有一份文学气息。
2.对比这段时期他的“为人为事”与黄州和杭州(第二次在杭州)有怎样的差异,据此你认识到了怎样的不一样的苏东坡?
他在杭州和杭州时会为百姓着想,做出了许多政绩,流放到岭南和海南岛后,基本就没做过什么大事,只是管管邻里间发生的小矛盾,更像是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 -
《苏东坡传》第五次(有讨论)
阅读范围:精读第25章和第27章
预习问题:
1.相比黄州,流放岭南和海南岛后,苏东坡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书中他的“为人为事”加以阐释。
感觉看得更开了,虽说他依然对地方百姓的生活上着心,但已经基本不问朝中政事,比如在岭南时他成为了酿酒界“外行中的内行”,在海南他和百姓一起给自己造房子,制墨,显然,他已将开始习惯这种生活了
2.对比这段时期他的“为人为事”与黄州和杭州(第二次在杭州)有怎样的差异,据此你认识到了怎样的不一样的苏东坡?
在杭州时,他应该还是可以自由的向朝廷提建议,所以他的政绩比较显著,为杭州做了许多贡献,而到了这一段时期,朝廷已经将苏轼等人视为了罪犯,因此他想要为地方做贡献已经基本不可能了,除非是向当地的官员提建议,但这样可能会连累这些官员,比如王太守。感觉这段时间的苏轼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的隐士,与民同乐,或者说苦中作乐吧,已经基本没有什么执念了 -
@董奕祯 在 《苏东坡传》2024年秋季读书小组 第一轮(文史书院) 中说:
《苏东坡传》第五次(讨论)
阅读范围:精读第25章和第27章
预习问题:
1.相比黄州,流放岭南和海南岛后,苏东坡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书中他的“为人为事”加以阐释。
2.对比这段时期他的“为人为事”与黄州和杭州(第二次在杭州)有怎样的差异,据此你认识到了怎样的不一样的苏东坡?《苏东坡传》第五次(讨论)
阅读范围:精读第25章和第27章
预习问题:
1.相比黄州,流放岭南和海南岛后,苏东坡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书中他的“为人为事”加以阐释。
他不在为种种事情而痛苦不堪了……这已经是那个时代最残忍的流放了,是对于精神的反复折磨,就像写道和那位道士的相遇一样,仿佛放下了执着重新回归到一个人之于生命的行为和思考当中了。
2.对比这段时期他的“为人为事”与黄州和杭州(第二次在杭州)有怎样的差异,据此你认识到了怎样的不一样的苏东坡?
那时候他虽然生活也不算很好,但是一心想着为人们做事。至少他还是满怀抱负的做事。至于到了这,他似乎已经抛弃了这份给她带来过分痛苦的抱负,转而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看待事物(为一些个人的权力争取但是也仅此而已了)朋友也从各种各样原因到了只和那些更纯粹的人交往了。 -
《苏东坡传》第五次(讨论)阅读范围:精读第25章和第27章预习问题:
1.相比黄州,流放岭南和海南岛后,苏东坡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书中他的“为人为事”加以阐释。
这一次,苏东坡似乎真的远离官场了。他和自己朋友们的饮酒交往,发明菜肴。但是他不参与的只是国家大事,对于地方的灾情等他仍然非常在意,仍然有意识的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帮助百姓保证最基本的生存。因此我觉得,他的心态是从改变大的体制变为了改变自己力所能及的具体的人的生存情况。
2.对比这段时期他的“为人为事”与黄州和杭州(第二次在杭州)有怎样的差异,据此你认识到了怎样的不一样的苏东坡?
苏东坡在海南时,生活的中心明显转向了自我的修养和与朋友们的交流。一方面他朋友众多,所以生活也还过得去,一方面他自己也不断属文,教导自己的儿子。 -
《苏东坡传》第五次(讨论)
阅读范围:精读第25章和第27章
预习问题:
1.相比黄州,流放岭南和海南岛后,苏东坡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书中他的“为人为事”加以阐释。
黄州时的苏轼处于犹豫与转变中,未能习惯于困苦。但流放到岭南与海南岛后,苏轼已经处于完全的超然之中,对于那些陷害,对于自己贫困的处境相当不在意,和黄州时期一样发明各种简易菜肴省钱,没有酒就家酿。甚至苏轼享受于这种生活,比如为酒写了五六篇酒赋(p306),在与苏辙吃饭时对于那些粗糙的饭食依旧享受。到了海南更是物资匮乏,甚至会在饥饿的秋季来临时,与儿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尔”,但苏轼还是能找到乐趣,自己磨墨与儿子一同画竹石。同时他还保持着为官的初心,如在杭州一般尽力帮地方百姓做事。2.对比这段时期他的“为人为事”与黄州和杭州(第二次在杭州)有怎样的差异,据此你认识到了怎样的不一样的苏东坡?
黄州时苏轼被迫躬耕,以文学、乐观与超然作为慰藉,和邻人交友,努力生活着
在杭州时苏轼则忙于政事,一心为了百姓,从而放弃了许多文学生活的时间
这个时期的苏轼仍然如杭州时在努力以一个官员做着种种利民之事,但因为地位、权力的变化,他自己无法如杭州时一样做出那么丰富全面的贡献,但这也让他闲了很多;他的处境仍然贫困,但已经不像黄州时那样挣扎,而是充满着享受与自得。这段时间的苏轼在以他一生的所悟所得,在这个被迫产生的环境中,享受着生活,与周围的一切一同。 -
《苏东坡传》第五次(讨论)
阅读范围:精读第25章和第27章
预习问题:
1.相比黄州,流放岭南和海南岛后,苏东坡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书中他的“为人事”加以阐释。
苏轼在层层流放,颠沛流离中寻找一片宁静,一处安身之所。流放岭南时他沉迷于饮酒酿酒,尤其喜爱”桂酒”,还发明烤羊脊等等…书中有一句话我认为可以很好的诠释他的状态:忽然觉得自己已然无官一身轻…他以为天空无云,正如一尘不染的良心。撇去了官职,所遇即安,他真正开始追求内心的超然。
2.对比这段时期他的“为人为事”与黄州和杭州(第二次在杭州)有怎样的差异,据此你认识到了怎样的不一样的苏东坡?
在黄州和杭州时,他有理想有希望,一心为了给人民更好的生活而做贡献。至于这个时期的苏轼,他似乎总是受到邻里的“追捧”,转变成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一个热心公益的国民亦或是父亲的身份,更为随心所欲。 -
第五次讨论
预习问题:
Q1:相比黄州,流放岭南和海南岛后,苏东坡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书中他的“为人为事”加以阐释。
A1:上次黄州流放,苏东坡至少还有一个田地和茅屋,这次流放就可谓是比黄州更加严重了。虽在文中可以看出他还是有享受生活的精神,但他在与朋友的信中写到“来此半年,已服水土,一心无挂虑,因为已经乐天知命”,自己干什么都只能听天由命了,算是一种无形的束缚。况且他的表妹等身边人接连死去,心情其实还是很伤心的。Q2:对比这段时期他的“为人为事”与黄州和杭州(第二次在杭州)有怎样的差异,据此你认识到了怎样的不一样的苏东坡?
A2:在这段时期当中,虽然他已经失去了朝廷官员的地位,但他还是想方设法帮助身边的人和事,比如关心惠州城的诸种改善革新事宜,关心身边的住户以及关心朝廷的管制等等。他还是放不下自己身处的社会与百姓… -
《苏东坡传》第五次(讨论)阅读范围:精读第25章和第27章预习问题:1.相比黄州,流放岭南和海南岛后,苏东坡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书中他的“为人为事”加以阐释。
苏东坡在黄州时,虽然被贬了但他的诗里仍然充满了乐观和豁达。在岭南,面对更苦的环境,他的诗里也充满了思考。“岭南万里无归路,独有梅花是故人。”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变化无常和思乡的情感。
到了海南岛,苏东坡的诗有一种超然的感觉。“海角天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即使在一个偏远的地方,苏东坡还是一样热爱生活,展现了那种不放弃、积极向上的精神。
2.对比这段时期他的“为人为事”与黄州和杭州(第二次在杭州)有怎样的差异,据此你认识到了怎样的不一样的苏东坡?
苏东坡在黄州的时候,虽然被贬了,但他还是特别豁达乐观。还写了很多赞美乡村风景、表达对生活热爱的诗。后来他去了杭州,第二次当官,这时候他做事情更能看出他的政治理想。
苏东坡这两段不同的经历,我们能发现他的形象更立体。苏东坡不管顺境逆境,都能坚持自己的初心,积极向上! -
《苏东坡传》第五次反馈
想起曾经读过苏东坡在海南时写的《在儋耳书》(书上也有这篇),他觉得自己的转机可能在俯仰之间,所以他即使步入中年(对古人来说甚至是万年)、即使已经被贬到如此偏远的地方,还是觉得自己依旧能够走出这块小海岛,再次恢复自己年轻时候的辉煌。所以他的心态到底有没有转变?从为官的角度来讲,他似乎更加关心、更加适应自己的个人生活,例如研究美食、写作酒赋等,相比黄州、杭州,他的政绩再不如以前,当然也有可能是年纪大、没有像年轻时那样豪情壮志罢了(虽然在杭州时年纪也不小),所以心态可以算是有所转变。但是从个人来讲,他还是在乎自己可不可以有所转机,还是在乎自己为国家的付出是不是足够,这显然是每一个做官或做过官的人都会有的想法,所以他的心态又似乎没有转变。总之,就像书名(英文)所说的,东坡是个乐观的天才,但同时也是个复杂的人,他既有文人的天真和敏感,也有政治家的报复和所在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