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杭州苏轼行走 预习材料
-
前生我已到杭州:苏东坡行走 行走预习材料
集合时间:2024年12月22日9点
集合地点:杭州苏轼纪念馆前(苏东坡像)行走分组:
文哲书院(朱泽楠、郑炜):过铭辰、贺心语、霍佳慧、任禛好+杨子墨
汉文书院(刘尧、田婍锦):吕翰林、胡艾洁、李心皓、刘翌童、林斌泽
西文书院(沈阳、柳昀清、刘勇):张轩齐、茹轶哲、张雨芎、方萱沂、刘子锐
文史书院(狄鹏、孟昕域):姜子麒、王伟龙、吴若邻、庄仁涵、周子淇预习问题:
1、手绘西湖地图,注意一下周围的山水城市的格局(可以参考我提供行前讲座ppt中的地图),标注西湖十景。
2、结合行前讲座提供的背景,苏轼“江南梦”相关的诗句,你如何理解苏轼对于杭州、对于江南的感情?
3、结合行前讲座和提供的西湖申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材料,你现在如何理解西湖的价值、意义和影响?行读项目:
结合行走学习和现场采访,写一份西湖导览词(公号文字版),着重关注本次行走的两景:苏堤春晓和三潭映月,改变传统导游罗列基本常识或者编排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本次行走课程学习所凸显的苏轼对于西湖景观营造的影响,突出宋代“文人生活化”和“生活文人化”对西湖作为“名胜古迹”的作用。分组活动:行走中品读亭名、对联,并进行采访
探究问题:结合亭名、对联,探究景观设计如何体现出苏轼及宋代文人所开创的“生活文人化,文人生活化”?
(小瀛洲是否还有“苏轼痕迹”?根据“名胜古迹”的概念,应不应该有?景观如何融合景观,个人际遇和精神境界?儒释道的融合等……)文哲:四方亭;汉文:盈翠轩和花鸟厅;西文:亭亭亭和卍字亭;文史:开网亭和九狮石
个人创意任务:通过摄影的方式,最能展现文人所追求的自然山水精神的照片。
采访问题:游客通过自己的游览,对西湖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理解和认识
拆分问题:- 游客对于西湖名胜景观的了解、景观感受;
- 对苏轼和杭州、和西湖关系的了解;
- 通过导游或者游览牌了解了哪些,还希望知道什么
……
行走诗词:
苏东坡纪念馆
墨翻衫袖吾方醉,纸落云烟子患多。——《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
尚有清才对风月,未妨便腹贮书诗。——《奉酬仲闵食新面汤饼,仍闻籴麦甚盛,因以戏(之)》苏轼的“江南梦”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熙宁四年(1071)镇江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熙宁五年(1072)杭州
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日游。——初到杭州的熙宁年间
十年江海寄浮沉,梦绕江南黄苇林。——元祐二年(1087)开封
江南春尽水如天,肠断西湖春水船。——元祐五年(1090)杭州
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元祐八年(1093)开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节选)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
“西湖天下景”亭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苏堤的诗:
《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
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
太山秋毫两无穷,钜细本出相形中。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急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朅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
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胧。
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
雷塘水干禾黍满,宝钗耕出余鸾龙。
明年诗客来吊古,伴我霜夜号秋虫。
注释:
苏轼于哲宗元祐六年(1091)调知颍州(安徽阜阳),时年五十六岁,当时赵德麟(名令畴)为州判。二人决定浚治颍州西湖。未及竣工,苏轼于次年调知扬州。苏轼知扬州时,湖功告成,赵写诗寄怀苏轼,苏轼次韵写下这首诗奉答。
[1]渌(lù):水清。
[2]葑(fēng):指菰的根。
[3]朅(qiè):语助词。
[4]昭灵宫:州祀张路斯之庙,相传张有灵异,自称为龙。
[5]月斧:引自《酉阳杂俎》有关修月者以斧修月的传说。
[6]艟(chōng)胧:月亮刚出时不太明亮的样子。
诗文大意:
泰山高大,但不是最大的;秋毫细微,但不是最小的。事物的大和小只存在于相互比较之中。大千世界里,生成和毁灭总是从微小开始的,杭州与颍州的两个西湖没有优劣之分。我在钱塘时疏浚西湖,使湖水清澈,男男女女在十里长堤上游乐。横跨湖面的六桥看上去如同跨越在天上的银河上,北山和南屏山因为有了长堤才开始相连。当初人们惊讶于遮覆湖面二十五万丈的葑田如乌云密布般,不知如何处置;现都被用来筑堤,这样的废物利用,变成了西湖的一道景观。前些天我在颍州西湖欣赏秋色,湖水犹如一条绿色的锦带环绕着昭灵官。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杭州的西湖,可惜我不可能再去杭州看看西湖了。现在借你的手疏浚颖州西湖,使得湖水清澈,即使要我用扬州二十四桥来换颍州西湖的绿水清风,我觉得也是值得的。雷塘水已干涸并长满了禾黍,种田人在淤泥中挖出了隋炀帝宫人的金钗。如果明年你来扬州凭吊,我会和秋虫--起在凉夜里陪伴你。
《苏堤》[南宋] 叶茵
南北山围悲翠堤,堤边绿涨软琉璃。
参差台榭无余地,杂沓轮蹄了四时。
杨柳又多前日树,梅花祗少近人诗。
停篙不看春风而,閒伴渔翁理钓丝。《苏堤春晓》[明]李攀龙
桃红柳绿竞春天,澹点烟波倚岸妍。
画舫停挠观翠袖,长堤勒马踏晴烟。
花朝曾问西怜渡,谷雨重登锦坞岭。
纵目楼台穷眺望,万山争列酒杯前。《西湖》(其二)[明]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公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释:
石篑:一个人的号
傅金吾:任金吾官的傅某
张功甫:人名
恋:迷住
去:离开
绿烟红雾:指绿柳红桃,叶茂花盛,颜色浓艳
粉:指女子
湖光染翠:湖水成为绿色
设色:绘画时敷色,是运用色彩的效果,表达物象的情境变化和韵味。
夕舂:夕阳
极其浓媚: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
受用:享受.《湖心亭看雪》[明]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康熙:题“苏堤春晓”
苏堤春晓御碑亭对联:山色云深夹道莺声乱;湖光烟接连天柳絮飞。《苏堤春晓》[清] 乾隆
通守钱塘记大苏,取之无尽适逢吾。
长堤万古传名姓,肯让夷光擅此湖。《乙亥夏日楼外楼坐雨》[民国] 郁达夫
楼外楼头雨如酥,淡妆西子比西湖。
江山也要文人捧,苏堤而今尚姓苏。小瀛洲的对联、诗词:
《三潭印月》[南宋] 王镃
草满咸平古屋基,梅花几度换横枝。
黄昏若看一潭月,不出林逋两句诗。《题西湖十景 其七 三潭印月》 [清] 乾隆
湛净空潭印满轮,分明三塔是三身。
禅宗漫许添公案,万劫优昙现圣因。《木兰花慢 其六 三潭印月》[清] 杨玉衔
写空潭人影,有名曰,在中湫。看桥板横弓,塔轮对鼎,今古长浮。
横舟。琉璃界里,小浮图、烛影闪星眸。卅六阑干曲曲,倚来偷看吴钩。
中流。击汰吟秋。尊易泣,笛方愁。自东坡去后,琼楼恍惚,赤壁遨游。
更收。孤山鹤梦,被西风、吹散落前洲。诈识莼丝真味,此中惟有潜虬。我心相印亭
此亭建于康熙年间,我心相印取自佛教禅语毋须言,彼此意会之意。
东面半亭有匾额“倚红枕碧”四字,亭柱有王漱居撰书联:欲赌一轮潭底白;正移三岛海中青。
亭北面通九曲桥,有匾额“我心相印亭”,两边有许盛撰,李松书联:波上平临三塔影;湖中倒浸一轮秋。
亭南面有匾额“我心相印”,亭柱楹联:山光静对烟波际;塔影清涵水月间。
西面半亭有匾额“醒亦诗魂”,亭柱有王其煌撰写,宋涛书联:曲岸烟笼,正飞花入户;寒潭影息,仍落月窥窗。御碑亭
亭内原碑为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巡游西湖、品题“西湖十景”、御书“三潭印月”景名而立,现碑为1979年按原尺度、原刻本、原字迹摹刻重立。碑身阴、阳两面均刻“三潭印月”楷书四字。
亭柱上有王成瑞撰,唐云书联:明月自来去;空潭无古今。
秦咢生书联:潭月澄心印;湖光豁性灵。
四方亭
“东朗西清南舒北畅亭”
东朗:亭与湖心相掩映;月从波面鉴空明。(许盛撰写,董正贺书)
南舒:潭月澄心印;湖光豁性灵。(刘江书)
西清: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陈承鋆撰写,朱昆明书)
北畅:三面湖光,四围山色;一帘松翠,十里荷香。(张沄卿撰写,孙盛年书)盈翠轩
彭玉麟集句,沈儒书联:
枫叶荻花秋瑟瑟;闲云潭影日悠悠。
上联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下联出自王勃的滕王阁。花鸟厅
石祖芬集句,吴震启书联:
荷风送香气;潭影空人心。
上联出自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下联集自唐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禅院》,卍字亭
春和夏凉秋爽冬净亭亭亭
明聂大年《三潭印月》诗中云:“纤云扫迹浪花收,塔影亭亭引碧流”,亭名便是由此而来。
亭联是彭玉麟所题:两岸凉生菰叶雨;一亭香透藕花风。
《西湖景十首 其五 三潭印月》[明] 聂大年
纤云扫迹浪花收,塔影亭亭引碧流。
半夜冰轮初出海,一湖金水欲溶秋。
龙宫献璧神光吐,鲛室遗珠瑞气浮。
浪说影娥池上景,不知此地有仙舟。开网亭
罗榘联:一檐虚待山光补;片席平分潭影清。
为何三角:
典出《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 祝曰:‘自天下四方一皆入吾网。’汤曰:‘嘻, 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祝曰:‘欲左, 左; 欲右,右。不用命, 乃入吾网。小瀛洲轩
亭子上方挂着的“三潭印月”匾额,两边抱柱有康有为当年变法失败,卜居杭州,游湖有感而撰的七十六字长楹联:
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卅折画桥,览沿堤老柳,十顷荷花,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
霸业销烟,禅心止水,阅尽千年陈迹,当朝晖暮霭,春煦秋阴,饮山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更何之。1954年毛主席游岛时修改为五十八字长联:
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卅折画桥,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
霸业销烟,禅心止水,历尽千年陈迹,饮山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欲何之。内部对联:潭影湖光浑萬象,山容水意自天然。
乐事与人同,坐来水面层轩,鱼跃鸢飞观道妙;
胜情因地远,悟澈印潭秋月,天光云影豁诗心。西湖作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相关材料: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文版,2021)
47.《公约》第 1 条指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属于文化遗产,代表着“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它们反映了因物质条件的限制和/或自然环境带来的机遇,在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内外作用下,人类社会和定居地的历史沿革。
文化景观选择的依据包括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在特定地理文化区域中的代表性,以及体现这些地区核心和独特文化元素的能力。
“文化景观”一词包含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动的多种表现。
考虑到其所处自然环境的局限性和特点,文化景观通常能够反映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特殊技术,以及反映了与大自然特定的精神关系。保护文化景观有利于将可持续性土地使用技术现代化,保持或提升景观的自然价值。传统土地使用形式的持续存在支持了世界大多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因此,对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也有益于保持生物多样性。
文化景观主要可以被分为以下三类:
(i) 最易识别的一类是明确定义的人类刻意设计及创造的景观。其中包含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不总是)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相结合。
(ii) 第二类是有机演进的景观。它们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这种景观反映了其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的进化过程。它们又可分为两类:
a) 残遗(或化石)景观,它代表过去某一时间内已经完成的进化过程,它的结束或为突发性的和渐进式的。然而,它的显著特点在实物上仍清晰可见。
b) 另外一类是持续性景观,它在当今社会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密切交融中持续扮演着一种积极的社会角色,演变过程仍在其中,而同时,它又是历史演变发展的重要物证。
(iii) 最后一类景观是关联性文化景观。将这一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因为这类景观体现了强烈的与自然因素、宗教、艺术或文化的关联,而不仅是实体的文化物证,后者对它来说并不重要,甚至是可以缺失的。
77.如果遗产符合下列一项或多项标准,委员会将会认为该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所申报遗产因而必须是:
(i) 作为人类天才的创造力的杰作;
(ii) 展示一段时间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人类价值观在建筑或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发展方面的重要交流;
(iii) 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iv) 是一种建筑、建筑或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v) 是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当它面临不可逆变化的影响而变得脆弱;
(vi) 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活传统、观点、信仰、艺术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有形的联系。(委员会认为本标准最好与其它标准一起使用);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以下简称“西湖景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城市中心区以西地带,分布范围4235.76公顷。它以秀丽的湖光山色、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丰富的文化史迹闻名世界,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杰出精神栖居功能的“文化名湖”,也是享誉中外的“人间天堂”。作为价值独特的文化景观,它具有文化景观的三类特征“设计的景观”“有机演进的景观”“关联性景观”。
“西湖景观”肇始于9世纪、成型于13世纪、兴盛于18世纪、并传承发展至今。它由西湖水域和湖西群山共同构成了旖旎秀美的湖光山色,其间分布了上百处的各类历史文化古迹。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由唐、宋大文豪白居易与苏轼所组织的西湖疏浚工程的景观产物“白堤”、“苏堤”,以及中国原创的山水美学景观设计手法“题名景观”的最经典作品“西湖十景”。它们与历史悠久的、极富文化含义的西湖特色植物“四季花卉”和“龙井茶园”等相得益彰,使西湖山水呈现出中国山水画的典型审美特性——朦胧、含蓄与诗意,产生了东方美学的最经典审美理念“诗情画意”。因此,“西湖景观”以其湖山皆备、四季分明、文化特别丰富、历史特别悠久的特色,承载了历朝历代各阶层人士的各种审美需求;并在中国“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中国山水美学文化传统背景下,拥有了突出的精神栖居功能,对唐宋以降的中国历代文化精英、包括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学者产生了强烈的吸引作用,成为他们持续不断地创造和营建的精神栖居地。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符合《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第77条“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评估标准”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标准(iii)、(iv)、(v)、(vi):
标准(iii):“西湖景观”为中国传衍至今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以及忠孝、隐逸、藏书、茶禅与印学等中国古老、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特殊的见证:作为长期演变而成的文化景观,它以特有的景观吸引力和文化魅力,吸附和融汇了一系列富有代表性的文化史迹——保俶塔、雷峰塔遗址、六和塔、净慈寺、灵隐寺、飞来峰造像、岳飞墓(庙)、文澜阁、抱朴道院、钱塘门遗址、清行宫遗址、舞鹤赋刻石及林逋墓、西泠印社、龙井,赋予了西湖景观极为深厚的文化含量。
标准(iv):“西湖景观”是中国历代文化精英秉承“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中国山水美学理论下景观设计的杰出典范,具有显著的持续性和关联性:它创始了“两堤三岛”景观格局,拥有现存东方题名景观中最经典、最完整、最具影响力的杰出范例“西湖十景”,展现了东方景观设计自13世纪以来讲求“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中国农耕文明鼎盛时期文人士夫在景观设计上的创造精神;对18世纪的清代皇家园林和9世纪以来的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东亚地区的景观设计和造园艺术均产生过明显的影响,在世界景观设计史上独树一帜,拥有重要地位。
标准(v):“西湖景观”是利用古泻湖创造优雅景观、显著改善人居环境的杰出范例:它维系至今的“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空间特征,见证了人们在西湖的自然沼泽化与人工反沼泽化的持续互动过程,以有机演变的方式将古泻湖改造成了风光秀丽的文化名湖,成为人们对水资源开展上千年持续不断地合理保护与利用的典范;在当代杭州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下,承担了城市发展的生态、文化与旅游功能,作为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享誉世界的城市风景名胜区沿用至今。
标准(vi):“西湖景观”是十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 “人间天堂”:它以“寄情山水”的文化特性引发了数量特别巨大、雅俗共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是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古典爱情传说中《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场所,与《马可·波罗游记》以及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若干传世作品直接关联,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曾对9-18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广泛影响。 -
2、结合行前讲座提供的背景,苏轼“江南梦”相关的诗句,你如何理解苏轼对于杭州、对
于江南的感情?
我认为苏轼和大多数文人一样,对江南有一种自发的向往之情;而他对于杭州不仅仅是“向往”,上次讲座也说了他甚至认为杭州比自己的故乡还要美,因此可以看出他早已把杭州作为自己的故乡,并且是一种难以割舍的依恋情怀。3、结合行前讲座和提供的西湖申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材料,你现在如何理解西
湖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西湖的价值是,它不仅有自然美景,还传承了中国文化、佛教、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承载着历代人对江南向往的精神家园;杭州与西湖,西湖与杭州,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地方与文化景观相结合的最高境界,人们在记住西湖美景的同时,也记住了苏轼等人物,记住了杭州,记住了江南,更记住了这一抹喧嚣城市中的明丽色彩。 -
2、结合行前讲座提供的背景,苏轼“江南梦”相关的诗句,你如何理解苏轼对于杭州、对于江南的感情?
我觉得首先苏轼对杭州就有着一种眷恋、热爱之情。即使是离开了杭州也会是不是想起杭州的生活。并且他对于杭州还有一定的归属感。3、结合行前讲座和提供的西湖申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材料,你现在如何理解西湖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我觉得西湖的价值在于它文化思想上的价值,用原文的话就是"突出的精神栖居功能"。其次西湖的意义我觉得西湖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审美观念、设计思路等。还顺带的带动了杭州经济发展。最后杭州的影响我觉得是巨大的。对于国内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杭州都代表着中国园林技术的集大成者。同时西湖内的设计甚至影响到了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他们在建造景观的时候也会去参考中国西湖的布局、设计。最后对于世界可以说是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让外国人可以更了解我们的中国文化。 -
2、结合行前讲座提供的背景,苏轼“江南梦”相关的诗句,你如何理解苏轼对于杭州、对
于江南的感情?
苏轼曾在杭州两度为官,留下了著名人文景观西湖,。杭州对他来说不是故乡,胜似故乡,杭州和江南使他的精神世界更为丰富。3、结合行前讲座和提供的西湖申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材料,你现在如何理解西
湖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西湖是中国人审美中的一个典范,它作为长期演变而成的人文景观,是我国佛教文化、道教等悠久文化传统的发展与传承。就西湖的景点,它也是中国山水美景观设计的杰出典范。西湖优雅景观也显著改善了人民生活环境。流连忘返的先贤们也在此抒发心志,寄托情感,创作了无数美文。 -
预习问题:
1、手绘西湖地图,注意一下周围的山水城市的格局(可以参考我提供行前讲座 ppt 中的地图),标注西湖十景。
已完成2、结合行前讲座提供的背景,苏轼“江南梦”相关的诗句,你如何理解苏轼对于杭州、对于江南的感情?
“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这几句突出了苏轼对江南景色的留恋已经到了能抛弃原本的故乡,到“我应该上辈子就是杭州人吧”的地步了。“有田不归如江水”写出了他对江南景色的留恋3.结合行前讲座和提供的西湖申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材料,你现在如何理解西湖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西湖被誉为“人间天堂”,是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它不仅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还承载了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样式的珍贵遗存。西湖文化景观肇始于9世纪,成型于13世纪,兴盛于18世纪,并传承发展至今,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杰出体现。西湖以其“诗情画意”的山水格局和“两堤三岛”的景观设计,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经典形象。其独特的“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以及“西湖十景”等题名景观,不仅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还对东亚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
2、结合行前讲座提供的背景,苏轼“江南梦”相关的诗句,你如何理解苏轼对于杭州、对 于江南的感情?
苏轼在杭州的日子,过得特别惬意,他写过:“感觉我前世就来过杭州,每次来都像是在逛自家的后花园。”。江南水乡的美景,连他在梦里都忘不那美景。他还感慨地说:“江南的春天过去了,水面就像天空一样广阔,看着西湖上的船,真是让人心碎。”这里的西湖春日美景,不仅画出了湖上的风光,也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苏轼在杭州住了五年,感觉就像本地人一样,他说:“在杭州住了五年,感觉自己就是这里的人了。”他甚至想把自己的家安在西湖边,因为对他来说,故乡已经没有家的感觉了。苏轼爱杭州,不只是因为这里的山水美,更因为这里给了他心灵的慰藉和创作的灵感,使得苏轼在此留下非常多的诗作。
3、结合行前讲座和提供的西湖申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材料,你现在如何理解西湖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原来觉得西湖不过就是人造景观,景色秀丽而已。后因为这段时间一直在了解苏轼与杭州与西湖的联系才知道原来西湖有那么多人文背景。他在杭州任职期间,不仅对西湖进行了治理,更以诗人的身份,为西湖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为西湖增添了文化的厚度。文人墨客再此留下许多佳作,西湖后续可以申遗成功也是有他们的功劳的。 -
2、结合行前讲座提供的背景,苏轼“江南梦”相关的诗句,你如何理解苏轼对于杭州、对于江南的感情?
苏轼到江南真是给人一种乐不思蜀的感觉,杭州和江南就是因为秀美的湖山才得以使他如此迷恋。但苏轼甚至将其认作胜过故乡,显然并非景色这独一条,故乡必然是给人家的感觉,或许杭州让苏轼在异乡感到了温暖与情谊,这点从他的诗中便可发现:“前生我已到杭州”,这样的归属感也是苏轼所希望得到的,所以,也许苏轼又对杭州有一些感激呢
3、结合行前讲座和提供的西湖申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材料,你现在如何理解西湖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西湖,景固然是秀美的,门外之汉眼中和口中的“好美啊”,只是或许我们眼中西湖之真正美,还是要联想与一些人文历史相关的才能最大体现西湖的厚重文化与内涵。所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成为了必要,它的作用非常大,不仅是一个荣誉,也可大大增加西湖的国际知名度,使更多人知道西湖的内在美与典雅,美是需要发现的,影响意义是后人来评价的,西湖的价值体现在它的景、它的纪念意义上,西湖,许多诗词歌赋都以它为题,所以它给人以灵感,苏轼被杭州所迷,西湖给人以魅力,这就是西湖的影响力和意义 -
2、结合行前讲座提供的背景,苏轼“江南梦”相关的诗句,你如何理解苏轼对于杭州、对于江南的感情?
前几次讲座讲到苏轼的人生事物——水。江南水乡又是水的天地,西湖是水的天堂。水所带来的那种感觉,类似于生命缺口。苏轼需要一个这样承载着灵魂的地方去修整,去调试,他固然伟大,但他同样也需要看清世事的时间与空间。江南水乡和西湖无疑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地方去理解世界。因此苏轼对于这样的地方有一种熟悉而又亲切的地域情怀。
3、结合行前讲座和提供的西湖申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材料,你现在如何理解西湖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西湖承载着世世代代人的江南梦,是名胜也是古迹。是一份情怀和多少人追求美中逸的象征和起点。 -
2、结合行前讲座提供的背景,苏轼“江南梦”相关的诗句,你如何理解苏轼对于杭州、对于江南的感情?
就像他说的仿佛天赋的对于江南的眷恋一样,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实际上把这里当做了一个他的“归宿”之所,也可以理解为第二故乡(如:十年江海寄浮沉,梦绕江南黄苇林。)同时也和许多文人一样把这当做了摆脱纯粹的权利角逐的中国士者传统文人一面的展现之地。
3、结合行前讲座和提供的西湖申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材料,你现在如何理解西湖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根据这份来判断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标准来看,这里是聚焦于人和自然。就比如提出的三种类型的遗产,似乎都符合西湖的定义,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可以说以西湖为标志的“江南”成为了和中国后期古典文人的精神寓所和文化符号。同样就文人角度来说他们以美学形式来构建了文化中有关追忆、失意、文人自省的重要场所。对于普通人的影响其实就是文化成为了每个人身边的事情,追忆百千年前的文人风骨成了公共生活中的一个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