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 苏轼行走行前讲座预习
-
前生我已到杭州:苏东坡行走行前讲座
预习:
1、 根据《苏东坡传》及讲座内容,如果不清楚,则自行查找苏东坡年表,画“苏轼人生历程图”,展现苏轼人生历程的起伏。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的正负可以体现在朝-外放-贬居状态。图上,可以标识其他的你认为关键的信息,比如哪个皇帝当政,对苏轼而言重要的人生事件(亲人离世)。图拍照发在会员群和书院群。
苏轼走的15座城市:眉州、开封、凤翔、高密、徐州、杭州、湖州、黄州(黄冈)、颖州(阜阳)、登州(蓬莱)、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常州2、根据《苏东坡传》或其他资料,梳理苏轼两次在杭州当官,有哪些政绩?阅读下面苏轼在杭州时期(或前后)所写的诗文,苏轼对于杭州有怎样特殊的情感呢?
3、你认为,“西湖”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注释:
熙宁四年(1071),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苏轼当时三十六岁。途经镇江,他曾到城外长江中的金山寺,苏轼宿在寺中,半夜得以观赏江上夜景,不由得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诗。
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江心”一句: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
谢:告诉。
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小隐:谓隐居山林。《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
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
更欲洞霄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
注释:
写于初到杭州的熙宁年间《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注释
有美堂:嘉祐二年(1057年),梅挚出知杭州,仁宗皇帝亲自赋诗送行, 中有“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句。梅到杭州后,就在吴山顶上建有美堂以见荣宠。有美堂,在杭州吴山最高处,左眺钱江,右瞰西湖。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赐梅挚诗句“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而取的。欧阳修曾作《有美堂记》,时人也纷纷吟诗作文题吟此堂。《有美堂暴雨》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初秋作,苏轼时官杭州通判。
顽云:犹浓云。
潋滟(liàn yàn):水波相连貌。凸:高出。
敲铿(kēng):啄木鸟啄木声,这里借指打鼓声。羯(音竭)鼓:羯族传入的一种鼓。
谪仙:被贬谪下凡的仙人,指李白。贺知章曾赞美他为谪仙人。唐玄宗曾谱新曲,召李白作词。白已醉,以水洒面,使之清醒后,即时写了多篇。
鲛室:神话中海中鲛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琼瑰:玉石。《卜算子·感旧》
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注释: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三月,苏轼在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返回钱塘的途中,创作了此词,寄给在杭州的同僚和诗友陈襄。
蜀客:词人自称,蜀,四川的简称。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客居江南。
吴山:在杭州。吴,在此泛指今江浙一带。
风流:此指风光景致美妙。同:此指同样被人称道。
藉(jiè):坐卧其上。
莫惜尊前:指尽情饮酒行乐。尊前: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书皇亲画扇》
十年江海寄浮沉,梦绕江南黄苇林。
谁谓风流贵公子,笔端还有五湖心。
注释:
元祐二年(1087年),作于开封《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注释: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三月,苏轼以龙图学士除知杭州军州事,七月到达杭州上任。莫同年指莫君陈,字和中,时任两浙提刑官。两人早有交游,此次在杭州相遇,同在雨中观赏西湖,作此诗。
华颠:指头发花白。
跳珠:形容雨点落在湖面上的样子。《寄蔡子华》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
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江南春尽水如天,肠断西湖春水船。
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
霜髯三老如霜桧,旧交零落今谁在。
莫従唐举问封侯,但遣麻姑更爬背。注释:
这首诗即苏轼写于元祐五年(1090年)杭州任上。
青衣江:大渡河支流,在乐山草鞋渡与大渡河汇合。
三老:指蔡子华、杨君素、王庆源三位故乡老友。蔡子华向苏轼求诗,苏轼写了这首诗,并要蔡转杨、王二人看,故诗中提到他们。
唐举:战国时看相的人。
麻姑:传说中的仙女,手指像鸟爪。东汉人蔡经说,背痒时用麻姑的手搔背,一定很好。这里连用两个姓蔡的人的故事,是告诉子蔡子华,自己不求高官,只想过闲适生活。《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
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
太山秋毫两无穷,钜细本出相形中。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急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朅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
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胧。
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
雷塘水干禾黍满,宝钗耕出余鸾龙。
明年诗客来吊古,伴我霜夜号秋虫。注释:
苏轼于哲宗元祐六年(1091)调知颍州(安徽阜阳),时年五十六岁,当时赵德麟(名令畴)为州判。二人决定浚治颍州西湖。未及竣工,苏轼于次年调知扬州。苏轼知扬州时,湖功告成,赵写诗寄怀苏轼,苏轼次韵写下这首诗奉答。
[1]渌(lù):水清。
[2]葑(fēng):指菰的根。
[3]朅(qiè):语助词。
[4]昭灵宫:州祀张路斯之庙,相传张有灵异,自称为龙。
[5]月斧:引自《酉阳杂俎》有关修月者以斧修月的传说。
[6]艟(chōng)胧:月亮刚出时不太明亮的样子。《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节选)
写于:元祐五年(1090)四月二十九日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唐长庆中,白居易为刺史。方是时,湖溉田千余顷。及钱氏有国,置撩湖兵士千人,日夜开浚。自国初以来,稍废不治,水涸草生,渐成葑田。熙宁中,臣通判本州,则湖之葑合,盖十二三耳。至今才十六七年之间,遂堙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合,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臣愚无知,窃谓西湖有不可废者五。天禧中,故相王钦若始奏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自是以来,每岁四月八日,郡人数万会于湖上,所活放羽毛鳞介以百万数,皆西北向稽首,仰祝千万岁寿。若一旦堙塞,使蛟龙鱼鳖同为洞辙之鲋,臣子坐观,亦何心哉!此西湖之不可废者,也。杭之为州,本江海故地,水泉咸苦,居民零落,自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于水,井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其势必自耗散。此西湖之不可废者,二也。白居易作《西湖石函记》云:“放水溉田,每减寸,可溉十五顷;每一伏时,可溉五十顷。若蓄泄及时,则濒河千顷,可无凶岁。”今岁不及千顷,而下湖数十里间,茭菱谷米,所获不赞。此西湖之不可废者,三也。西湖深阔,则运河可以取足于湖水。若湖水不足,则必取足于江潮。潮之所过,泥沙浑浊,一石五斗。不出三岁,辄调兵夫十余万工开浚,而河行市井中盖十余里,吏卒搔扰,泥水狼籍,为居民莫大之患。此西湖之不可废者,四也。天下酒税之盛,未有如杭者也,岁课二十余万缗。而水泉之用,仰给于湖,若湖渐浅狭,水不应沟,则当劳人远取山泉,岁不下二十万工。此西湖之不可废者,五也。译文:
杭州拥有西湖,就如同人拥有眉毛眼睛,是不可以堙废的。唐穆宗长庆年间,白居易到杭州任刺史。在那时,西湖能灌溉农田千余顷。及至钱镠割据、建立吴越国,安排整治西湖的士兵千余人,日夜开挖疏浚。自本朝建立初期以来,略为荒疏不加治理,结果湖水干涸,杂草丛生,日渐有沼泽化的倾向。熙宁年间,臣到杭州任通判,当时西湖沼泽化的程度不过十分之二三。距臣这次来杭任知州,不过十六七年时间,不想西湖已经堙塞了大半。本地的父老乡亲都说这十年以来,湖水浅涸葑草横生,一如乌云遮蔽天空,顷刻便充满了整个西湖,再过二十年,就没有西湖了。假使杭州没有西湖,就如同人失去了眉毛眼睛,那还成其为人吗?
臣愚昧无知,私自以为西湖不可堙废的理由有五点:先帝真宗天禧年间,时为杭州通判的已故宰相王钦若,曾经上奏朝廷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止捕猎鱼鸟,为君主祈福。从那以后,每年四月八日,杭州数万民众,聚集于西湖,所放生的数以百万计的各种鸟兽鱼虫,无不向着西北方跪拜敬祝君主万寿无疆。如果有一日西湖堙废,使得湖中的蛟龙鱼鳖,都成为干涸的车辙中垂死挣扎的鲫鱼。而臣在一旁坐观,则是何等居心啊。这是西湖不可堙废的理由之一。杭州作为一个州府,原先乃是由潮水冲积淤沙而成的江海之地,地下水咸苦难饮,因此居民稀少,市区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自唐德宗时李泌来到杭州任刺史,决定引西湖水入城,发动民众开凿了六口大井,此后居民因解决了深受其苦的饮水问题,这才赖其水土资源之利,市井日渐繁荣,城区人口日渐增长,西湖实为奠定这一切的基础。如今湖窄水浅,六井日渐损毁,只怕再过二十年后,水涸葑腐,则尽成沼泽了,如此,全杭州城的百姓,又得再喝咸苦的地下水,那势必会四散而去,城市也就不复存在了。这是西湖不可堙废的理由之二。当年白居易在他所写的《西湖石函记》中说:“开闸放水灌溉农田,湖水每下降一寸,可灌溉农田十五顷;每十二个时辰,可灌溉农田五十顷,如果蓄存与泄放及时,则沿河千顷农田旱涝保收,可免凶年饥岁。”如今湖水所灌溉的农田虽然不及千顷,但毗邻下湖数十里的地方,种植出产的茭菱稻谷等农作物,其所收获仍然无从计量。这是西湖不可堙废的理由之三。如果西湖深而广阔,则运河可以通过湖水加以补给。如果湖水不足,则势必以钱塘江潮加以补给。江潮所过,泥沙俱下,浑浊不堪,一石水五斗沙。用不了三个年头,就得调集士兵民工花费十余万个工时对湮塞的河道加以疏浚,而运河流经杭州市区大约有十余里,届时官吏士兵四处骚扰,污泥浊水满目狼藉,实为城中居民最大的祸患。这是西湖不可堙废的理由之四。天下官营酿酒业的兴盛,没有哪里比得上杭州的,每年所征收的赋税高达二十余万缗(一缗千钱)。而酿酒所需之水,主要依靠西湖,如果西湖日渐浅狭,酿酒之水供不应求,则必然要劳动人力远取山泉,往来奔劳,一年下来所花费的人工当不下二十万个。这是西湖不可堙废的理由之五。 -
2、根据《苏东坡传》或其他资料,梳理苏轼两次在杭州当官,有哪些政绩?阅读下面苏轼在杭州时期(或前后)所写的诗文,苏轼对于杭州有怎样特殊的情感呢?
他的政绩有“公正”执法,重修建筑,优化医疗系统、用水系统、供水系统和防洪系统,修建苏堤,解决民众温饱问题等。我觉得他对于杭州是一种因喜爱而格外重视、同时也是因重视而格外喜爱的感情,就像这次的主题“前生我已到杭州”,他和杭州之间有一种微妙的缘分。3、你认为,“西湖”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标准,我上网搜寻了一下,是“必须同时以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和明确的地理文化区域内具有代表性为基础,使其能反映该区域本色的、独特的文化内涵”。西湖的“普遍价值”,就是它传承了苏轼和白居易在杭州曾经治理过的历史,使得杭州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丰富;“地理文化区域内具有代表性”,杭州位于江南地区,而西湖上江风吹拂、衣衫飘飘,最能体现江南的地域文化特色。 -
前生我已到杭州:苏东坡行走行前讲座
预习:
2、根据《苏东坡传》或其他资料,梳理苏轼两次在杭州当官,有哪些政绩?阅读下面苏轼在杭州时期(或前后)所写的诗文,苏轼对于杭州有怎样特殊的情感呢?
苏轼首次担任杭州通判时,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来改善农田灌溉和防止水灾。
第二次任杭州知州时,苏轼组织了一次更为系统的大规模治理西湖工程。他领导民众清理湖底淤泥,恢复了西湖的蓄水能力,同时在湖中筑起了长堤——即后来著名的“苏堤”,不仅解决了交通不便的问题,还大大提升了西湖的景观价值。
《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
这首诗反映了苏轼虽然已经离开杭州,但仍然关心着西湖的治理工作。当得知西湖工程完成时,他表达了深深的欣慰之情,这显示了他对杭州及西湖的感情不仅限于在任期间,即使离任后也持续关注和支持。
《寄蔡子华》中,苏轼回忆了自己在杭州的日子,并提到了与友人共游西湖的美好时光。他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杭州的山水之美,流露出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友人的思念。这种情感上的连接使得杭州成为他心中一个特殊的地方。3、你认为,“西湖”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单纯的景观来说,西湖其实并没有那么好看,水不是那么清,树也不是那么绿。但申遗的成功在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文人的描写,历史的沉淀不只是能申遗文化遗产的原因,也为景观遗产做了铺垫(文人的描写让西湖景色描写出来?) -
-
2、根据《苏东坡传》或其他资料,梳理苏轼两次在杭州当官,有哪些政绩?阅读下面苏轼在杭州时期(或前后)所写的诗文,苏轼对于杭州有怎样特殊的情感呢?
治理西湖、治理钱塘江、创办公立医院、修建苏堤、平抑粮价。我觉得他对于杭州首先就是喜爱之情。可能是喜爱那里的风景和人。3、你认为,“西湖”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首先西湖它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一个结合体。它所展现的这样一种风格是中国独有的。其次就是它蕴涵着浓厚的历史。我印象中从唐朝开始就已经有人赞美西湖了。其中西湖十景代表的可以说是这么多年来中国建筑的风格的一个代表。所以西湖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景观。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
2、根据《苏东坡传》或其他资料,梳理苏轼两次在杭州当官,有哪些政绩?阅读下面苏轼在杭州时期(或前后)所写的诗文,苏轼对于杭州有怎样特殊的情感呢?
建立公立医院,清洁供水系统,治理西湖(解决淤塞问题)重修六井保障民生。苏轼全心全意的对待杭州、西湖、人民。他喜爱赞扬这里的风土人情,也成就了这里的“宋韵”。
3、你认为,“西湖”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西湖不单单是凭借自然景观同时也依靠这里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钟情与西湖美景,夜游西湖等娱乐活动的也层出不穷。直到宋朝的时候,以苏轼为首(他一个人写了20首)的诗人词人陆陆续续写下一些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千古流传的诗句,成为了西湖的“名片”。直至今日西湖已不仅仅是一处美景,更是延续,发扬的中国美。 -
2、根据《苏东坡传》或其他资料,梳理苏轼两次在杭州当官,有哪些政绩?阅读下面苏轼在杭州时期(或前后)所写的诗文,苏轼对于杭州有怎样特殊的情感呢?
苏轼在杭州疏浚西湖淤塞问题,用淤泥筑起苏堤,造石拱桥。修复杭州六井,解决饮水问题,疏浚盐道。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
苏轼写下了很多赞美杭州的诗句,《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中,苏轼把西湖比喻成西子(西施),西湖的淤塞就如同女子失去了明眸,用这么生动的方式让远在开封的皇帝了解到杭州西湖的问题。可见苏轼对杭州是有着深厚强烈的爱。3、你认为,“西湖”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历史悠久,不仅仅是自然景观,也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包括古迹、山水、园林和一些美丽的神话传说等。 -
根据《苏东坡传》或其他资料,梳理苏轼两次在杭州当官,有哪些政绩?阅读下面苏轼在杭州时期(或前后)所写的诗文,苏轼对于杭州有怎样特殊的情感呢?
第一次是在神宗熙宁四年和名妓四处游玩,与许多僧人交谈,同时在临走前买了朝云。第二次元祐四年的时候为杭州城重新修缮了西湖,建立苏堤,建造一座公立医院和医西湖为基础的水利系统,为全城居民改善了生活用水,开了新运河与西湖相连,又建造水库储蓄。同时还稳定了米价。
对于杭州,苏轼有一种第二故乡的感觉,不断的和他自己始终回不去的故乡做比较……同时大概也因为他在这里施展了自己为民的一片心意了。
3、你认为,“西湖”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西湖其实本身不是像一些奇观一样浑然天成,而是由一代代人寄心于此打造出来的人间天堂。这样一种追求美的意识是人所共通的,也是艺术很本质的意义之一 -
苏轼治理水患、改造西湖生态环境,将挖出来的淤泥和杂草重新利用,建成了“苏堤”,解决了老百姓生活用水问题。
苏轼还设立了医疗系统去为老百姓治病。
“前生我已到杭州”,不仅作为这次讲座的标题,也是苏轼对于杭州的一份特殊情感。他对于杭州是一种似曾相识,是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是一种类似于前后生的无意偶遇,却一见如故。是一种类似于羁绊和命运重叠的巧合。杭州,是苏轼的朋友。就好像是一个静静等待着的朋友,只为了一次偶遇而停留。
3.西湖可能也因为苏轼而变得更加有名吧。当然它本身的美貌就足够吸引人。但是各代文人对它的赞美和描述也锦上添花。也就是文人精神赋予西湖更加独特的魅力,诗词歌赋也好,音乐还是书画,艺术是西湖的美的另一种体现。 -
预习:
1、 根据《苏东坡传》及讲座内容,如果不清楚,则自行查找苏东坡年表,画“苏轼人生历程图”,展现苏轼人生历程的起伏。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的正负可以体现在朝-外放-贬居状态。图上,可以标识其他的你认为关键的信息,比如哪个皇帝当政,对苏轼而言重要的人生事件(亲人离世)。图拍照发在会员群和书院群。
苏轼走的15座城市:眉州、开封、凤翔、高密、徐州、杭州、湖州、黄州(黄冈)、颖州(阜阳)、登州(蓬莱)、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常州
【已完成】2、根据《苏东坡传》或其他资料,梳理苏轼两次在杭州当官,有哪些政绩?阅读下面苏轼在杭州时期(或前后)所写的诗文,苏轼对于杭州有怎样特殊的情感呢?
他在杭州兴修水利,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建起“苏堤”等等,深受百姓爱戴。
苏轼于杭州就像知己,苏轼的到来使杭州变得更好,而杭州也是苏轼最向往的境界,他们就像知己一般互相成就。3、你认为,“西湖”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西湖及周边地区都有苏轼的足迹,不仅拥有名人足迹,又是风景如画,能让人感受到许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