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文化行走

行走交流

26 主题 621 帖子
  • 12月14日 苏轼行走行前讲座预习

    35
    0 赞同
    35 帖子
    1k 浏览
    史艺菲
    2、根据《苏东坡传》或其他资料,梳理苏轼两次在杭州当官,有哪些政绩?阅读下面苏轼在杭州时期(或前后)所写的诗文,苏轼对于杭州有怎样特殊的情感呢? 苏轼在杭州兴修水利,疏浚西湖,建立医院。他对杭州有归属感,视杭州为心灵归宿,也喜爱杭州的风土人情。 3、你认为,“西湖”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西湖融合了自然景色与人文底蕴,在整体上保持完整,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12月22日 杭州苏东坡行走报名

    21
    0 赞同
    21 帖子
    872 浏览
    汉文书院林斌泽报名此次行走
  • 此主题已被删除!

    1
    0 赞同
    1 帖子
    1 浏览
    尚无回复
  • 11月24日 松江方塔园行走预习

    31
    0 赞同
    31 帖子
    1k 浏览
    文史书院刘瑞祺
    1.桥梁:高大的桥梁数量很多 亭馆:数量相当少,废弃的也没有恢复,名称也多次改变 寺观:历史十分悠久,经过了几次改名,并且还接受过皇帝赐予的经书,有着相当地位 祠庙:经过位置的迁移,并保留了很多地方消失的对城隍的祭祀 2.我觉得不好。把不同的时代的建筑放在一起,就是将不同时期的中国建筑内核放在了一起。倘若是一个类似博物馆的地方,这种多样性无疑是好的,但园林不是展览,明清的建筑,出现在以宋的精神为内核建设的园林中,既容易让人感到突兀,更重要的是会破坏园林本身的协调。 3.冯纪忠先生的造园理念,是以古代赏园、建园的精神与宋代文人精神为内核主体,尊重中国古建筑的内核,但却并不只是一味模仿古代,在精神上也饱含着冯纪忠先生自己的一份“意”,与宋的精神共鸣;在材质上不以古来重现古,而是以“新”的方式来实现“古”的精神。
  • 11月16日 风雅颂行前讲座预习

    35
    0 赞同
    35 帖子
    1k 浏览
    杨子宴
    阅读冯纪忠(松江方塔园的设计师)的《人与自然》(片段),文章有一定的难度,阅读时,做一定的圈画,着重阅读第四期宋代部分(其他的浏览即可),宋代园林有什么特点?如果现在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宋代精神”,你觉得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 宋代人们已经对山水之理研究得很透彻了,但没有形成一种体系。人们认为园林建筑要有奇趣,也要合乎道,有了一定的准则但没有公式化。我觉得要体现“宋代精神”可以从对景物的安排上入手,既要精致也不能丢失自然风味,与自然景物有部分关联,让即使不懂得园林艺术的人也能体会到它的美。
  • 11月24日 松江方塔园行走报名

    32
    0 赞同
    32 帖子
    1k 浏览
    文史书院周子淇报名参加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