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 湖州赵孟頫行走行前讲座预习
-
预习问题1:林景熙的《书陆放翁试卷后》,有一句令我恍惚了,“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句呼应的是《示儿》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以及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不过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却带来了不同的期望。陆游是南宋末“爱国主义”诗人,他爱的国是南宋,他希望的王师北定中原,是希望王师收复失土振兴南宋。而这首《书陆放翁试卷后》,又有一句诗“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多么悲催的一句话,坐看中原落人手,中原不再是南宋的,甚至不再是华夏的,蒙古人打进中原,建立了蒙元,而“我们”是南宋的遗民,床头的剑都是多么孤独悲哀,看着几千年的华夏故乡中原,今落人手,无能为力。是的,来孙确实看到九州同,但属于蒙元的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呢?诗末的感叹号取代问号,使原本的疑问语气转变成了质疑,愤怒的一种语气,说明诗人的内心并不是为南宋复国目标未完成的悲哀,或者是一种辜负前人终生遗愿的失落绝望,而是一种对国土落入人手的气愤,无能为力的极致的悲催。看了一下林景熙的身世,南宋后他就不仕隐居了,应该是出于对南宋的忠诚,在南宋灭亡后他也不太愿意面对蒙元,隐居也算是一种逃避,一种心灵安慰。后来因为可恶的僧人杨琏真迦给人家宋理宗尸体都挖出来了还挂在树上,还给他头砍了丢草丛里,如此羞辱南宋,林景熙等义士邀集乡人才把宋理宗尸体安葬好。周密的诗比较婉约,“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静静的悲凉,大雁与人形成对比,南宋灭亡后,不仅是南宋领土,一同消逝的还有南宋遗民的心灵故乡,作为遗民的周密飘零的“异国他乡”。不仕而归,他的部分作品包含着对故国南宋的回忆,思念,归隐自然,不愿过多融入蒙元。这些南宋遗民生来便注定要经历颠沛流离,旧国灭亡新国建立,而有些人一生只忠于一个国家。
预习问题2:看完了赵孟頫的生平,发现此人才华极高,写的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作的一首好诗,不知道他下棋水平如何。《初至都下即事》是他入仕之作,整体看得出来他目前还是高兴入仕的。接着没怎么记叙他几年的入仕生活,36岁和管道升结婚,随之而来的是权力重组,被迫罢官,送妻儿回故乡,自己在京中托人找机会把自己调到外地为官。这篇《罪出》出名句,“昔位水上鸥,今如笼中鸟”,昔日与如今的地位之差,身份之差,也是他一生颠沛流离的开始。而本诗首句“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也看出赵孟頫这时候开始对隐居的宋人有所思考,而他写出,出山为官后成为众人侧目的罪人,如同小草般仍人践踏,本诗题名“罪出”,也说明他开始看透了蒙元对南宋汉人的偏见,歧视,而他的自身经历也体现了这一点。《渔父词》是赵孟頫和管道升共同写的,“遥想山堂数树梅,凌寒玉蕊发南枝”,“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是归隐的诗句,是山水的气息,文艺的气息扑面而来,夫妇俩归隐山水,时而兴致,看看景写写诗,脱离官场的生活,被山川之美包裹,令我无比向往啊!“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盟鸥鹭,傲王侯”夫妇俩归隐作诗,为何却像曾经无数山水诗人,谢灵运,陶弘景,不时与济济于名利之人相对比,总认同归隐好过入仕。才不久前还是官人,如今有认为归隐之举傲王侯,赵孟頫入仕期间也当过不少职位。我想,这蒙元的官场气氛,大概也不是很对赵孟頫这个“南宋遗民”的心吧,有时想想,归隐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果真是向往此处自然之景,或是对官场的不满而被迫逃离。
预习问题3:赵孟頫23岁初显书迹,这幅《杜甫秋兴八首》是赵孟頫28岁时写的,可以看到整体偏文雅,纵横端正,注重笔画的粗细结合,调节整体偏内敛的书法风格,一旁的落款大小把控很稳,格式上看去无比舒坦。令我感到舒畅的同时带着一丝松弛,这毕竟写的是行书,笔墨活跃于纸上,更像赵孟頫的心情呈现在纸上。而到了43岁《太湖石赞》,笔法依旧,字体偏大,字与字之间的藕断丝连的感觉更加浓烈,笔尖与笔肚的把控游刃有余,粗笔更加舒展,细笔更加苗条,整副字弹跳在宣纸上,乍看稍有随性的感觉。《帝师胆巴碑卷》给人的感觉便不同了,笔画端正,看看跟电脑里的“楷体”有些相似,63岁的赵孟頫,写字的时候写字,字字落实,笔笔到位,一改昔年的松弛随性,而此时他正经历政治巅峰。我本人也爱好书法,不过常写隶书。在我回顾古人书帖的时候,发现常有行书楷模,小部分行书诗人写着写着渐渐透露出草书的影子,很显然在赵孟頫身上没呈现。这点在《自写小像》中也有体现,我还以为自画像会是撑满整个画面,刻画自己的容貌,没想到赵孟頫的自画像是将自己归隐于竹林中,可以看出他自身其实是比较平静的。
-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书陆放翁诗卷后(选)》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诗句是“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句话陆游的后代子孙却见到了九州统一的局面,但这是在元朝统治下的统一,并非陆游所期望的由宋朝王师北定中原后的统一。所以在家祭时,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告诉九泉之下的陆游这一情况。也巧妙地与陆游的《告子书》形成呼应,表达了他们浓烈的的爱国情怀和对现实的无耐。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节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诗句是“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其诗意是:最牵动人心、令人伤情的是,即便折遍了梅花,也无法寄托我对你的相思之情。表达了周易对陈君衡的思念之情。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为赵孟頫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和梦想,但作为南宋移民,他又有一种矛盾感,最后选择归隐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他的书法作品字体既不像正楷那样太端庄,有不像草书那样太过潦草,书面工整,让我觉得观感很舒服 -
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
——湖州文脉与赵孟頫的仕隐抉择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钱选在宋朝是吴兴八俊中的核心人物,而在元初时,这吴兴八俊中的7个人都当上了官,只有钱选意见不合,选择一生写诗画画,不当元朝的官。这句诗可能反映了他不愿意做一个由少数民族所统治的王朝的官员,而选择隐居于山水,只写诗画画。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作者引用了陆游在示儿中所写,来抒发虽然九州是统一的,却是一个由少数民族来统一的政权,恐怕也会感叹无限吧。并且他将皇帝的遗骸偷偷埋葬,也可以体现出他,作为宋朝的遗民的骨气和勇敢。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这是他第1次来到元大都,这让他感觉如同在做梦一般。昔为水上鸥,今为笼中鸟。这首诗写于忽必烈杀右丞相桑哥,而赵梦頫受到三哥的重用,因此被贬。在做官之前,他自比水上鸥,在做官后比喻为笼中鸟。也可以体现他在入仕和隐居之间徘徊不定。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
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他在28岁时所写的杜甫秋兴8首中,可以感受到他所写的是行书。而在他四十四三岁所写的太湖石赞中所写的是草书。他在写书法时所写的笔画都较细。赵梦頫所画的荷花秋色图是为好友周密所创作的。可以看见这一幅画上有很多皇帝的印章。这幅画给我一种平静的感觉。 -
1
林景熙的《书陆放翁诗卷后》 中,"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一句,表现南宋遗民徒有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的悲愤。"空"字尤为沉痛,道出了眼睁睁看着中原沦为异族之手却无能为力的无奈。而"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不同于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坚信祖国一定会收复失地,这里儿孙看见的“九州同”是由蒙元铁骑踏出来的,而非南宋重新站起来,这句凸显了遗民们对收复失地无望的深切悲痛。
钱选的《题金碧山水卷》 中,"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一句,表面看似洒脱、豪放毫不在意,实则是一种逃避。他"不管"的态度,实则是把艺术创作作为精神避难所,在艺术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并成为精神寄托。反映了一些遗民在无力改变现况后,投身艺术以保全汉人民族文化的现象。
2
在《罪出》中,“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形象描写出当时社会现况以及他的处境,开篇即透露出他的酸涩。后来他以“水上鸥”和"笼中鸟"自喻,将出仕比作"堕尘网",则生动展现出他的无奈:在元入仕之前他是自由如白鸥,如今却在笼中进退两难,羽毛早已凋零;作为前朝宗室,他现为异族为官,背负着"贰臣"的骂名。句末“恸哭悲风来,如何诉穹昊。”则直白把连都不能向苍天哭诉的绝望道出来。管道升的《渔父词》"名与利,付之天",反衬出赵孟頫的挣扎。第一首清新淡雅之气迎面而来。“只为清香苦欲归”不仅指的是梅花的香气,更指的是高洁品质;从“苦欲归”感觉是向往超脱世界的,一个“苦”又似仍恋世俗纷扰——这也体现赵孟頫的矛盾
3
作为赵孟頫青年时期的书法作品,此时他还没有出仕元朝,正值南宋灭亡后。笔画圆润有劲,结构端庄大气,相较于后来43岁的字,比较有一些青年人初出茅庐的青涩,同时也显稳重,展现个人温润儒雅的气质。《太湖石赞》这份草书则给人以奔放自由的感觉,好似马在奔腾。 -
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
——湖州文脉与赵孟頫的仕隐矛盾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第一部分三首诗的作者都是南宋遗民,且都坚持不仕元,这与生于南宋却最终仕元的赵孟頫是截然相反的。不过有意思的是,周密是赵孟頫的好友,钱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算是赵孟頫的老师,看来政治立场不合丝毫不妨碍学术上的交流切磋啊。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是林景熙的深深无奈与耻辱;“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是钱选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洒脱与旷达。如果说林景熙和周密面对宋朝的灭亡是悲愤的、面对元朝的招降是坚决不从的;那钱选则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他隐于尘世、流连诗画,从此不必再为家国兴衰、官场纷争、家庭琐事而烦恼,一心只求画技与诗文造诣的提升。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作为宋朝宗室,赵孟頫在宋亡后仕元使得自己既不受汉人待见,又遭到元人怀疑,在两个相对的政治立场中徘徊不定、夹缝求生。仕,他不愿继续忍受旁人闲言碎语和官场名利纷争;隐,他不甘放弃世祖的赏识,白白浪费自己的才华。“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暗暗流露出赵孟頫仕元后的无奈。《渔父词》则借渔父表达自己对于逍遥自在、远离世俗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所以,赵孟頫究竟为什么会选择仕元呢?我在《自警》中发现了蛛丝马迹:“惟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赵孟頫的仕元,是为了文化的传承。是啊,元朝版图宏大、对外交流频繁,这无疑为赵孟頫提供了大展才华的舞台与交流切磋的平台。如果他不当官、不走出江南“小县城”面向世界,他的名气就只能停留在“吴兴八俊”而不至于被后人广为知晓了。就像他的“师父”钱选,明明诗书画造诣比他高,因为选择了隐居而名气远没有赵孟頫大。直到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我们才能更深刻理解赵孟頫的伟大。他鼓起勇气忍受作为宋朝宗室最终仕元的耻辱,在无人理解的情况下凭一己之力在少数民族的统治政权下保住了汉人的文化——如同《赵氏孤儿》中赵家仅存的血脉:他的家国灭亡了,但他所在汉民族的文化之根如最后的一株野草般顽强生存。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丹药帖》是赵孟頫写给明本禅师的信札,信中感谢禅师所赠丹药,同时也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哀思。这封信札写于管夫人安葬前约两周,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前半部分字体以楷书为主,较为端正;后半部分书写速度加快,字体变小,趋于行草。想必是因为想起了亡妻,情到深处不能自己了吧。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辞官归乡后为好友周密所作。周密祖籍山东却终身未能还乡,赵孟頫作这幅画,意在将自己在济南所见之景记录下来赠予好友以缓解其思乡之情。这幅画不同于普通山水画竭力突出山之宏伟连绵、水之宽广磅礴,而是重点突出生活气息,用一个又一个看似冗余的细节,仿佛一张老照片,为好友展现家乡之美与温暖。
把赵孟頫的书法作品放在一起看不难发现,他的笔法随着书写篇目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归去来兮辞》轻盈流美,契合陶渊明归隐田园的闲适之意;《帝师胆巴碑卷》记录了元世祖国师胆巴的生平事迹,在赵孟頫雍容华贵的笔法下尽显皇家风范;《洛神赋》字体典雅浪漫,将这一古典爱情神话的神圣空灵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能通过笔法改变全篇文章给人的感受与氛围,就好像将一幅幅风格截然不同的画面展现在赏帖者面前。同样地,在作画时又运用了书法中的不同运笔方式以达到相应效果,“书画同源”讲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
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
——湖州文脉与赵孟頫的仕隐矛盾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林景熙“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化用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却以“却见九州同”去写。这里的“同”不是南宋光复,而是被元朝统一。诗人痛彻心扉地发问:该如何向九泉之下的先祖报告这并非光复、而是沦亡的“九州同”?
周密的“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春天来临,北归的大雁已经飞回,但友人却因被元朝征召而滞留北方,无法南归故土。这强烈的对比凸显了遗民们身不由己的漂泊感与深切的乡愁。
林景熙代表了积极抗争与精神坚守。他们以行动(收葬遗骨)和文字(诗歌)铭记历史,公开表达态度,将个人命运与故国紧密捆绑。
周密代表了矛盾徘徊。他们或许有过短暂的妥协或接触,但内心深处始终无法认同新政权,最终选择回归故土,以书写和回忆维系文化血脉。
钱选代表了艺术超脱与隐逸避世型。他们彻底退出政治舞台,将全部才情倾注于艺术创作,以“不合作”换取精神的独立与自由。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赵孟頫身为宋太祖十一世孙,在元朝官至一品,身份与行为的巨大反差,使他内心充满了难以调和的痛苦与挣扎。忽必烈推行“汉法”,需要笼络汉族精英以巩固统治。赵孟頫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程钜夫“访贤”发现并举荐入朝。在《罪出》一诗中,赵孟頫用“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认识到自己出仕元朝在世人眼中已是“堕尘网”。
管道升的《渔父词》中,她反复吟唱“几时回去霅溪边”、“笑把渔竿上画船”、“弄月吟风归去休”,赵孟頫本人在《渔父词二首》中回应道:“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落木五湖秋。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这表明他内心极度向往“盟鸥鹭,傲王侯”的隐逸生活,渴望摆脱“王侯”的束缚。然而,“侬往东吴震泽州”的愿望,更多是“醉眼看山百自由”的理想幻境,而非现实选择。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我选择《鹊华秋色图》和《秀石疏林图》两幅作品进行赏析。
《鹊华秋色图》左侧的山;右侧的山遥相呼应,中间是开阔的平原、蜿蜒的河流和散落的村落、渔舟。呈现出一种略带秋意的之美。
《秀石疏林图》(1310年)
画面中央一块巨大的太湖石,姿态奇崛,赵孟頫仿佛是用毛笔在“写”石头,而非“画”石头。 -
1。在第一首诗中最后一句“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应该是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南宋遗留下来的百姓,也曾在南宋的朝廷上做过官,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内心对于夺回正统的渴望,在元朝初年的时候他邀集乡人收拾帝后遗骸埋葬。而在第2首中,周密作为一个不仕而归的人,在诗中写到“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这句话在表达他的故国之思的同时,也暗含了对于友人的指责。对于他们之间不同的选择,一种是坚持他们内心所认为的真理,所坚守的那一片净土,另一群人或者是为了功名利禄,又或者是为了施展才能抱负,时代的更迭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继续考试
2.在赵孟俯的初至都下即事中,后半句今日钧天一梦同,表现了他能来到帝都的惊喜,这是他矛盾心理的一点,在下一首诗中“古语亦云然见事苦不早”这句话表达了他虽想出仕却被古语中出山仕元的是罪人所困扰,在仕隐之间,他的困扰不仅仅仅只有这些,更在于他到底是应该向前看,还是仍然固守旧的制度与规律,这是一个抉择
3.在赵孟俯的书法中,先说行书,并不像王羲之那种洒脱,而是那种规整中带着一缕厚重,这体现的是他的心境,将他28岁和43岁的书法所对比,43岁的书法显得更为洒脱了一些,并不像之前的行书有一种楷书的韵味 -
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
——湖州文脉与赵孟頫的仕隐抉择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句话体现出了他悲凉的心情。所以才会写出,如果我的后代看见九州都被统一了。山河易主,难道要我在天之灵看到蒙古统一天下吗?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赵孟頫,是一个出生于宋朝贵族的人。等到宋朝王国,他便归隐山居,这个时候对于元朝是愤怒的。但之后,忽必烈为了拉拢汉人,找到了赵孟頫。对他的恩惠有加,所以赵孟頫一边是对于他的报恩,而另一边就是对于自己的道德羞耻。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在他的《自写小像》当中,每一个竹子的杆都是书法的一竖很流畅。他这时候画的就是自己一个人在竹林里的,这么一个隐居的生活,但是这个人是望向外面的,他非常感恩忽必烈,对于他的恩惠,所以他望向外面,是想要步入仕途。但是由于自己的礼义廉耻有关,所以就只能停在那里望外。在他的另一幅画《秀蚀疏林图》中,画的也是非常凄凉的,可能他想把那个树比喻成他自己,就是最旁边的那一棵,还有留有叶子的那棵树,树虽长在石头中,却把自己的身体向外倾斜。表明了他当时两难的心情。 -
预习问题1.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让我感到一种对国家灭亡的一种无比的悲痛与无奈,所以,林景熙的选择是坚持爱国,成为义士。
“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让我感到一种淡淡的忧伤,所以周密选择是成为隐士。
“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让我感到了一种专注,所以钱选的选择是成为一名画士,一心只为艺术。
预习问题2
我认为赵孟頫有有一种矛盾感,在自己的诗中也提到“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但他依旧选择前往元都做官。
预习问题3
我选择《鹊华秋色图》,这幅画就画了两座山,两座山虽然形态各不同,在都很美丽,我觉得这也暗喻着赵孟頫对为仕与隐居的一种态度。
而《帝师胆巴碑》则方正有力,我觉得此时的他已经习惯了在元朝为官的生活,被达到了仕途的顶峰。 -
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
——湖州文脉与赵孟頫的仕隐抉择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在林景熙的“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句诗化用了陆游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了他对南宋灭亡的悲伤,矛盾以及无奈,而钱选的“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这体现了他对画画的极度痴迷以及对朝代更迭的轻视。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赵孟頫《初至都下即事》中的“海上春深柳色浓,蓬莱宫阙五云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体现了赵孟頫初次应召赴大都时的欣喜之情,高兴的都要做梦了,说明世,他对在元朝当官还有一定的希望,而《罪出》中的“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等句体现了他当官后受到的束缚与无奈,这两首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他内心的纠结。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画面中央一块巨大的太湖石好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鹊华秋色图》中左侧是华不注山,右侧是鹊山,两山遥相呼应,中间是开阔的平原、蜿蜒的河流以及散落的村落和渔舟。这种布局使得整幅画面既开阔又不失层次感,营造出了一种宁静的氛围。《秀石疏林图》画如其名,画面中央有一块巨大的太湖石,营造出了一种清幽的氛围,体现了赵孟頫心中的孤独。 -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里的九州同是南宋被元朝统一的结局,陆游的期待落空,这样更加反映出了作者内心对亡国的绝望,也能体现作者仍忠于南宋朝廷 东风渐绿西湖柳,燕已还,人未南归。作者心中仍挂念着北方中原的宋朝遗民,不愿意效力蒙元,这些文人终于宋朝不愿为官值得敬畏,但迫于生计出任元朝官职也是人之常情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云天一梦同,他第一次应召做官让人感觉还是非常高兴的,至少改变了他落魄江湖的命运。“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写于被罢职之后,说明他一开始做官还是想有一番成就的,但是始终不被元帝信任,自己在他看来只不过想小草一样微不足道,也说明他始终在做官与否的问题上来会纠结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太湖石赞相比于秋兴八首明显的字迹更加豪放潇洒 ,《自写小像》画面中他穿着素衣而非官服站在树林中,这时他已经成为江南文坛领袖,让人有低调,回避政治的感觉,也表现了他在归隐和为官之间的徘徊纠结 -
预习问题1: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林锦熙的书陆放翁诗卷后中的“”诗墨淋漓不复酒,但恨未饮月释手”和“”来生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他作为一名爱国诗人,却身在异国他乡,从诗句中就能感受到他对后金的仇恨,对南宋将来能收复天下的期待,总体上反映的是对仇敌的痛恨与对回归的期望,而周密的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中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通过对周围的自然事物如春风归雁,已经回到了故乡,结果自己还身在金朝,抒发的是一种思念与期待的心绪。
预习问题2:就从这首罪出中的“”谁令坠尘网,婉转受缠绕,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就可以看出他去当官,他可能是一种不愿意的心态,他不愿意去,应该不是因为当时的朝政混乱,而是一种被束缚的情感,就像二马图中两匹马都是被缰绳拴着,象征着不论贪官还是清官,都是被朝廷掌控,那对诗人来说,这种不自由是不理想的,但但它却是身为宋太祖赵匡胤11世孙,本身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宋朝的精神形象,对原政府来说,应该是一个有风险的存在,但原政府却让世人入世当官,不排除是把它更好的掌控的可能,但是那种被接纳就像进入了新家庭的感觉,肯定会让他希望入世。
预习问题3:首先从这幅,鹊哗秋色图中发现它的布景其实是很稀疏的,有一种孤寂的感觉,整幅图只看到了几座小茅房,不见人,整体描绘的是一种夏秋之交的氛围,就我而言,感觉蕴含了自己身为一个赵氏的子孙,在原政府执政的天下的孤苦伶仃,如同一个孤儿,最后秋郊饮马图上午可以看到有两匹尽情奔放的马,没有受到缰绳的束缚,在岸上奔跑,结合年表知道当时他胜任集贤是讲学,是中奉大夫,处在元朝廷的管控下,这幅图可能表达了他想要像那两匹马一样,获得自由。 -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这句话写出了林景熙在看到整个中原虽然被统一了,但统一中国的并不是宋朝的一种悲伤和凄凉,他在家祭之上也无法和曾今的祖上交代,祖上的意愿也是最终没有完成。
“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这句话深切的体现出了周密在直面着蒙古灭亡了南宋的一种无法接受,他虽然对于着南宋是极度的相思,可是无论如何时间都不可能倒流,南宋不可能回归。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从“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这句话写出了赵孟頫对于当官和归隐之间的矛盾,他既是认为人生最美好,最富足的事情就是成为王侯将相,但他又认为那些名利都是虚无缥缈的,并且当官也会限制住他的自由。所以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他在仕途和归隐之间的纠结。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赵孟頫28岁写的《杜甫秋兴八首》中的那个“月”字歪歪斜斜,好似要倒了一般,非常像一轮真的明月,并且到了赵孟頫63岁的时候,他的笔法更加的苍劲有力第二行3个连续的“以”看似一样,却又各不相同,这也是这篇字的一个微妙所在。 -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林景熙《书陆放翁诗卷后》中的“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象征了南宋遗民渴望报国但是却没有办法去实现的悲愤之情,“坐看” 体现了眼睁睁看着中原沦陷的无奈与痛苦,反映了他们悲愤和无奈的心绪。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中“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以春日美景反衬出作者对于友人的离别的愁绪,体现了他们对故国的眷恋和对友人出仕的牵挂。南宋遗民在元初时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终身不仕,代表人物为林景熙、钱选。林景熙在宋朝灭亡后隐居授徒,还冒险收拾宋帝遗骨。钱选拒绝和赵孟頫一起出仕,表达了他对现实的逃避与对故国的坚守。第二种是短暂出仕,代表人物为陈君衡。他以前应召到元大都,但最终 “不仕而归”。这种遗民大多数因为现实压力短暂妥协,但是还是对故国怀念,最终选择回归江南,体现出妥协和回归的矛盾。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初至都下即事》中“半生落魄江湖上,今日钧天一梦同”将入仕比作梦境,暗示他对这份官职感到是身不由己的安排,体现了赵孟頫对于入仕的无奈。《罪出》 “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 用水鸥和笼鸟的对比,突出他入仕的无奈。管道升《渔父词四首》中 “名与利,付之天,笑把渔竿上画船”“除却清闲总不如”,有她的思乡之情,也有对赵孟頫的劝告,让他隐居。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鹊华秋色图》是他辞官归乡后给周密画的,像一幅“江南隐居图”。题款中 “为公谨说齐之山川” 看似是为好友回忆故乡,实则也是他对归隐生活的期待。《秀石疏林图》中没有多余的色彩,让秀石、疏林充满意境。 -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钱选“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我觉得反映了他的逃避的态度,只能通过画画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无奈和悲痛;林景熙“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表达了他对元的痛恨和无法复宋的遗憾。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南宋灭亡时,他才26岁,他可能内心仍想要做出一番成就,于是应召进入大都当官,如“今日钧天一梦同“,但是当他当官之后,发现自己一直不被重用,无法实现报复也被世人唾弃,这是写下了罪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我觉得原因就是元朝统治无法满足他的人生理想,使其在仕隐之间产生了矛盾心理。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在《自写小像》中他用黑色的竹子和白色衣服的自己形成对比,突出自己在竹林中的位置,让我很生动地感受到他此时的悠闲。
《水村图》中进出的一棵树增加了这幅画的景深,突出了他给我带来的素雅和空旷。 -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第一首诗里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二联:“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这反映了,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力的无奈和无力感,而最后一首《题金碧山水卷》最后一句“一樽且向画图开”也让我印象深刻。主要是它里面所蕴含的意境,那种对功名利禄不闻不问,我只管喝眼前的美酒,画眼前的画,这句话我觉得就是在反映作者的决心,绝不出仕。我觉得这些南宋遗民的选择虽然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不管做出怎么样的选择,都不是罪人,只是被历史洪流裹挟着往前的人 。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我其实从每一首诗词中都能看出来,他对于仕元是很有抵触情绪的,就比如第一首中“今日钧天一梦同”,我感觉就是因为元大都是仿照汉人城市的样式建造,让人感到像之前南宋时繁华的城市,让人感觉好像在梦里一样,还有后面《罪出》,光从题目就能看出他并不想出仕。既然他隐退的愿望很强烈,那为什么他依然选择为元朝做官呢?到底是有什么理由或者力量促使着他这么干呢?我其实并没有在材料中找到可靠的答案,但也可以做点猜测,比如迫于权势,比如只有身处高位才能最好的保住其他南宋遗民之类。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他的画作给人一种比较空旷的感觉,比如那幅自写小像,整体把笔墨都放在了描绘大片的竹林和一条小溪上,人占画面的比例很小,带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还有他的秋郊饮马图,左半边大部分都是空旷的,用了大色块进行填涂,而又半边人的比例依然很小,但红色衣服却很能抓住人的视线。 -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书陆放翁诗卷后(选)》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诗句是“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这直接写出了作者“愁”的心绪,当时的林景熙忠于宋朝,忠于皇帝,他眼睁睁看着宋朝要忘,怎能不愁;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节选)中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直接写出了作者的相思之情,而当时正值南宋灭亡之际,这样的句子其实出现的也不少。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答:赵孟頫在年轻时就有一番理想,南宋虽灭,但他仍心怀大志,可却不被重用,还被世人嫌恶,便心生不满,写出了《罪出》,他可能不想放弃年少时的理想,可又对此时的官场失望,才会有在仕隐间的矛盾。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鹊哗秋色图》中布局少,体现了秋日孤寂的氛围;
《自写小像》中他悠闲自在,说明当时的赵孟頫已经动了隐居的念头了。 -
预习问题1:阅读南宋遗民的一组诗,特别注意一下他们的身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选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两三句诗句,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绪,你如何理解那些南宋遗民在元初时的不同选择?
在林景熙的《书陆放翁诗卷后》中,诗中“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一句暗含对现实战乱、家国破碎的悲叹,体现出作者借追怀陆游从而表达出自己的亡国之痛与民族气节。周密的《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中,“东风泪满胭脂泪”抒发了对友人仕途遭受的关心,以及对时局变迁的感慨。
预习问题2: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年表和元代的政治背景,阅读赵孟頫的诗词(以及他的妻子管道升的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于赵孟頫在仕隐之间矛盾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在《罪出》中“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用了比喻,写出了自己入仕后失去自由,表达出了自己的悔恨。同时在他的生平中,他多次不得不留在官场。我认为他在1299-1309这一段时间中,应该在归隐中不断试探,最后在晚年归乡。
预习问题3: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四大楷书书法体例的赵体,但因为他作为宋朝皇族后裔却出任元朝高官,而被后来不少人贬损其字为有“媚骨”。他通过“复古”与“书画同源”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一改南宋院体旧习,开创了以笔墨意境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新风,并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本范式。大家可以在下面提供的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选择至少2幅中的细节,谈谈这幅作品带给你的个人感受
首先我第一眼看到赵体,觉得会有一些扁长。因为是学欧体的,感觉赵体会更加正经(?)
《归去来兮辞》感觉开头部分更像行楷,后续越来越变成行草,归去来兮辞应该是陶渊明所创作的。所以感受到了他的一种想归隐但又没有办法的矛盾心理。
在《洛神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这一副写的时候内心会比较平静,说明他的内心在仕与隐的矛盾中逐渐沉淀。 -
预习一:
“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将西域的脑袋砍下来盛上美酒,在上周讲座里确实就已经有所耳闻,但再读到这股恨,感觉这是渗透宋亡遗民们的心骨里。
上周讲座中将遗民诗人们分为了三类,隐居者、被迫为官和流于市井。而在此的诗人林景熙应是属于第一类了。在注释中可以读到,元朝总管盗取南宋帝后陵墓,把宋理宗的尸体倒挂在树林间,而林景熙等文人得知后十分愤怒,却也只能召集人去收拾理宗的遗骸再次埋葬,也造成元朝灭亡后那些尸骸大多都再也找不回来了。面对敌对如此的亵渎,像林景熙这样南宋末的文人什么也做不了,也就只能提笔暗中愤慨,写下“恨未饮月氏首”了。
经过查阅,我了解到,诗人周密也同样是在宋亡后隐居于山水中。他的诗《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是对友人陈君衡被召为元官的送别,他写到“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面对好友做官,就好比一生不再相见,最终也只能折下一只梅花寄相思。好友即将去将我方打得无路可走的那一方为仕,这或许是在元朝压迫下无能为力的选择。面对自己身处的大国已灭,有人选择投海,有人选择“苟且偷生”,都是别无他法,没有滋味。预习二:
在诗文《罪出》里有条注释说到“‘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此处意为宋亡后,在山隐居是高士,出山仕元便成了众人侧目的罪人。”
正如我在预习一中讲到,在元朝建立后南宋末的人们走投无路,而在这条注释中点明了那些人看待做官人们的态度——是罪人,是背叛了宋大国。而在这样的环境赵孟頫作为南宋遗民却任去入仕,他到底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去从官呢?是想对当下朝政有所作为?还是无可奈何只好从官找出路?正如预习问题还有讲座标题上一样,我觉得他是矛盾的,他怀揣着对于南宋的心,却甘当为元朝的臣,他究竟是为了什么,还是说,他心望的是整个中原,无论国敌?
对于为官,他觉得这是“一梦同”的;对于自己身为“罪人”,他觉得这是“苦不早”、“独往愿”;对于自己隐居于江湖,他觉得这是“落魄”的。这与那些隐居于世的大多数遗民都不同,他觉得自己当下就应当做点什么,他的心究竟为了什么。我觉得他是矛盾的,但他一定有自己的答案,即使这很模糊,也不是特别坚定,不然怎能说出“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呢?这“昔”究竟指的是南宋昔日,还是为朝昔日?如果明确了这一点,那答案就显而易见了预习三:
原本看到他的书法,刚想说字迹好工整好秀气的,于是就看到了《太湖石赞》。这张书法上的字迹相对而言有些飘逸,并且结尾的“风”极具飞逸,也很大,仅仅一个字占了两个空。赵孟頫43岁那年辞官隐居于江南,或许是内心矛盾的短暂解脱,也或许是仍想入仕的又一矛盾,而在这《太湖石赞》中却如此洒脱,不知是无虑还是心重了。
《自写小像》的“小”本以为是指画中的人物小,没想到赞文里写到这副画仅有一寸多大,这,也太小了吧!我不由感叹。而且细看这副画,右上角有着很小的字,左下角也有很小的落款,那这些印章也要有多小啊,肯定是不足半寸的啊!画中竹林的枝干很细,河面上还有浅浅的波纹,图中的白衣文人身在远处,可衣摆的褶皱也能隐约看见。这些图片放大来看的微小细节都聚集在一寸的画作上。厉害。太厉害了!